本章已阅读完毕(请击
一章继续阅读!)
这不是家里事多,一时忙忘了吗。
崔燮背过不少汉唐乐府,如《梦游天姥留别》《蜀
难》《三吏》《三别》之类,特
通一个字,就是
。前世上学时背着都觉得费力,考完试就恨不能都还给老师,如今虽然背古文背的多了,显不
它们的
和难了,但要自己学着写起来……
陆举人既肯叫他写拗句,自然也不是那派写古风也要严格律的诗人,留作业时照样从宽留了不
律的古风,让他把铅笔
扩写成
篇。
往好想想,万一他能写
一首
传后世的古诗,让那些小学生们痛苦的背诵,也算不负此生了。
不用记笔记当然轻松,崔燮也满心喜地收起纸笔,盯着他的板
听课。
古风押韵,越到后世实际上是越宽的,唯独声卡得严苛,倒是和《中原音韵》中
声摊
“平上去”三声,南戏中
声可与平声押韵的作法正相反。
陆先生轻微地白了他一:“学了古风也不能放纵,你要科举
士的人,应制诗才是本业!何况古风也不全是不
律的,自然也有
律的古诗,照样讲究平仄粘对,只不过有仄声韵与平声韵
替,不如律诗那般一韵到底罢了。”
反正不平仄格律,对仗要求也不严,临时现编也不费劲儿。
他嘴角一丝神秘的围笑,搓了搓手,倒有些期待今天的家
作业了。
可没有限制,也就意味着要写的,不
就连换韵都不够。
陆先生看着这诗笑:“叫你作拗律,你就作成文章了,倒真是古朴直白。不过颈联能对仗,整首诗一韵到底,还在律诗的品格之
。若真作古风还能再活泼些,譬如你用这个‘支韵’,也可在诗中用邻韵‘微齐韵’,不过只能平声相通,上去相通,
声却是万不可与其他韵
相通的。”
讲罢了邻韵相通,又讲换韵。作古诗不必似律绝般一韵到底,两句便可一换韵,只是换韵的那两句,第一句最好押韵。若想多作几句再换韵,也可四句、六句、八句……倒没什么特别的限制。
崔燮连忙摇,解释
:“学生只是从前写律诗时
以押韵、对仗为苦,如今随先生学了古诗,觉得思路开阔,不禁为之
兴。”
他手边就有白板、铅笔,拿起来在上面写了平上去三归类而成,可以邻韵相通的十五大类,而
声则单独归了八类,不可与平上去相通。
好在陆举人要的不是极严的律诗,不需推敲也能作来。崔燮略作思索,当场接过铅笔题了一首:“京郊产石涅,闺阁用画眉。时人重螺黛,奚知此
奇?
窑经百炼,临纸作万言。贫家得此笔,不复忧学资。”
崔燮也要拿笔记本记一,陆先生捋了捋胡
,得意地朝他摆手:“你就好好听着,回
拿我这板
去抄,不要在我讲时分心。”
崔燮可看他推
……
古诗到底不全是古人写的,自律诗格律定来后,就有诗人依律写古诗,如
适、王维等人就是
律派。不过崔燮听过之后还是觉得那
不
律的古诗最好,简单朴实又好写,不像律诗的格律、对仗那么反人类。
陆先生刚在木板上写了“三平调”,回看到他
冒
光,一脸兴奋的模样,不禁皱了皱眉:“我方才就讲了讲拗句如何收尾,你笑什么?莫不是心跑到别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