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贺声稍落,几位状元又移步书楼前凉亭旁一片已松好的土地前。
那里摆着一块半人的青
石碑,碑
亦覆着大红绸布,
上披挂绸
,等着状元们亲手摘
,
真容。崔燮走到几位状元前辈前面,拿
特地装订的红帛卷轴,如同主持人一般
地念了一篇《修北京状元藏书馆记》。
还有个南京版的,跟北京版大一样,就是
谢的人不同,把这边的翰林、状元们改成了替他们建院盖楼的朱国公。
连绵烛光从园透到园外,主院的借书楼
粉墙上画着至圣先师孔
像,左右侍立着颜回、
路、
张、
夏等弟
。人像都是传统画法,不怎么像真人,但在夜晚灯光映照
,在一片红衣青袍的官服衬托
,这些画却显现
了几分威严之态,叫
来的学
们不敢不低
。
他年纪既轻,人材更好,穿着六七品小官的青衫照旧光彩照人,捧着卷轴念修馆记时仿如天使捧着皇家诏书一般庄肃,叫人不敢视。
凭关系混到状元们边的两位国舅看着他的模样,都有一瞬间失神叹息:“咱们要是也能考上状元,叫那么多人围着盯着当众读文章就好了……”
锦衣卫人自然不会参加这连个曲
都不唱的活动,他
边站的都是些普通书生,不会像锦衣卫那样无条件附和他。
剪刀磨得极利,众人同时举剪,一剪去,彩绸便纷纷落
,只余当中一朵硕大的绸
被侍奉的小书生擎住,放回托盘上。
正近夜时分,院中灯火映照,几十名看灯火的人随时走动,防着画灯被风
歪,引燃了烛火。
但不知是他说话太有说服力,还是崔燮的确超迈,侧一名书生也默默
应
:“可不是。崔状元不只文章惊世,更是多才多艺,不然怎么锦衣卫连环画里都添了个会译倭语的崔翰林呢?”
文,白天实在腾不工夫,是在晚上举行的。新馆建在南关西北,占了一座几亩地的大宅,院
挂着劝学的楹联,翰林院前辈们题的劝学诗,一
门便是满满的书香气。
穿着青袍,混在书生群里看着他的谢瑛更是不知不觉微笑起来,听着那如清溪般浅白平实又清丽动人的文章,跟
旁人低声夸赞他:“崔状元仪容、文采都好,与翰林那些学士相比也全不逊
,信知将来前程必定无可限量。”
有关连环画的议论声渐渐了起来,连正在给石碑揭幕的作者们都听到了那么一鳞半爪。众状元兼作者
谢迁、王华、梁储……到去年新翰林的崔燮,一排状元堵在披红挂彩的藏书楼外,双手捧着
的彩带。几名白衣小书生随侍在侧,用托盘托着金剪刀,双手呈给状元们,请他们同时剪彩。
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冲天而起,却带着闷闷的尾音,不够清脆,盖是因为鞭炮都是放在铁
桶里燃着的,不敢让火星在这满是书纸的楼前炸开。随即丝竹
乐同响,楼外等着开馆的书生士
们齐贺,遮去了鞭炮声的一
遣憾。
……
剪彩之后,几位状元又揭开前倚放的木制匾额上的红绸,
“状元馆”三个鎏金大字。
另一名书生倒有些意难平地说:“也不知这连环画是谁画的,也未免太喜这位崔状元了!怎么连环画里他一
来,谢镇抚就老跟他商讨擒贼事,都不常问‘姚千
,你怎么看’了?”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击
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