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分卷阅读36(2/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寇世,两个人又骑驴走了小半日,终于在晌午时分走到鹤庆书院一带。

    姜若皎和寇世都没在意这些目光,径直先去寻山鹤庆先生报到。

    寇世怒了:“你那是什么神?我又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傻。”

    比起传言中那位才华卓绝、手段凌厉的传奇人前的鹤庆先生满风雅,倒像个无无求的隐士。

    这位便是鹤庆先生了。

    寇世住了嘴。

    对于文人这幽居山间的癖好,寇世着实不能理解,还凑近和姜若皎埋怨两句:“好端端的,嘛住到山里来,山有什么不好,去玩儿多方便,真是叫人摸不着脑。”

    寇世觉得这也太太远了。

大半年没回家了,她又不好去扰着他读书,难得碰上鹤庆书院的学生经过,想劳烦他们把新纳好的鞋送去给他。

    寇世却不大乐意姜若皎给旁人捎鞋,纡尊降贵地拍拍自己的竹笈,说:“放这儿来,我去给他。”

    姜若皎记了来。

    他与姜若皎嘀咕:“这人气还真大。”

    老妪报了孙儿的名字,说是姓杨,叫杨峰清的,家住杨家庄。

    他将一把琴抱在膝上随手弹奏着,琴声浩浩汤汤,偏又带着几分隐而不发的意味,犹如前有千军万却全都兵不动。

    书童在亭前止步不再上前,姜若皎也拉住要迈步亭的寇世候在亭外,耐心等待文士弹完一曲。

    姜若皎稀奇地看了寇世,很惊讶他还能有这样的见解。

    两人继续骑驴上路,等走远一些,寇世还和姜若皎嘀咕:“家住这么近也不回家看看,叫家中祖母这般牵挂肚,那个叫杨峰清的家伙恐怕不是什么好东西。”

    寇世虽有些不耐烦听琴,却被姜若皎抓过来的手引住了。

    这名儿是乡里的先生帮忙给取的,谁听了都说一看就是读书人,十里八乡应当不会有第二个叫这名儿的了。

    人鹤庆先生难还和他一样,闲着没事就喜玩儿吗?

    文士年纪虽不小了,却还是看得他年轻时必然是个俊逸非凡的翩翩君

    姜若皎不知他怎么突然这么心,却也没拒绝,打开寇世的竹笈把那裹着双鞋的包袱放了去。

    鹤庆书院挑的地方确实很不错,不远就是个南来北往的大码,周围更是商铺林立,十分繁荣,与姜若皎印象中那治学圣地很不一样。

    姜若皎知晓寇世对卢氏和平西王太妃还是很孝顺的,见到旁人慢待家中祖母免不了会对对方的品行生几分怀疑来。

    五月不是新生学的时节,寇世两人牵着驴书院,很快引来不少人的注目。

    鹤庆书院大门前竖着块大石,上写着横渠先生的名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笔锋锐利人,瞧着便不同凡响。

    姜若皎看了给他们引路的书童,小声提醒:“你少说两句。”

    姜若皎:“志当存远。”

    姜若皎:“鹤庆书院教的都是那经世致用的学问,与别自然大不相同。”两人翻驴,牵着驴边聊边走,很快便来到鹤庆书院大门前。

    姜若皎听着老妪絮絮叨叨,不觉烦人,只觉老人家实在不容易。她笑着应:“没问题,我们一定帮你带到,不知你孙儿叫什么?我们到了以后也好找人。”

    寇世没再多说什么,拉着姜若皎前去书院报到。

    寇世虽不学无术得很,读书向来不求甚解,与姜若皎一同驻足于这“横渠四句”之前,却还是备受震撼。

    姜若皎两人骑驴上山,还得牵着驴走上一段山路,才能找着鹤庆先生所在的舍。

    鹤庆书院是很少有关系的,寇世两人却明明白白写着“我是关系”这么一行大字,不能怪旁人频频侧目。

    鹤庆先生住在半山腰,早已不怎么事。

    不过既然鹤庆书院把这横渠四句刻在书院大门前,应当是对这传说中的横渠四句颇为推崇。

    寇世也好奇地左看右看,发现自己以前只在州府那边玩耍着实太浪费了,这里竟有许多他前所未见的新鲜玩意!

    姜若皎说:“到了以后再看看,若对方品行确实不好,我们远着就是了。”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两人由书童领着,就见园圃中开满了间有闲亭,亭里坐了个年近六旬的文士。

    寇世:“早前不知这里这样闹,知的话我早就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