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开泰帝手底有批
通文吏工作的幕僚坐镇指挥,朝廷许多事
还真没法展开和落实!
第111章
中间废太后也曾想把他挪走,安排自己人上,可
了不到两个月,国库的钱就跟不上了, 没有人学得会周老尚书的“虽然国库没什么钱了但是拆拆东墙补补西墙还能勉
够用”的神奇技能。
那年轻官员顿时噤声不语。
他怎么忘了侍郎也是太
太傅的学生?
小夫妻俩了
, 二话不说领着人直奔周老尚书家。
瞅就好。”
侍郎闻言喜笑颜开,立即投桃报李地给太
殿
指了个路:“殿
若当真想知
历年的受灾
况,可以去找周老尚书,我们这一整年来向他询问了不少要
问题,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不过周老尚书已经致仕,微臣听人说他老人家明儿就要启程还乡了,殿
要找他可得趁早。”
今天是要和媳妇一起享受双倍功课的傻乎乎太.jpg
刚才姜若皎虽然没说话,却也有不少人注意到她的到来,自然不免要说一二。
太殿
一听明儿就走,二话不说拉着姜若皎风风火火地跑了。
本章尚未读完,请击
一页继续阅读---->>>
这等官衙要地让妇
人家来送个饭已是破例,怎么瞧太
这架势怎么像是要带着太
妃一起去翻查
的簿册?
一路上, 姜若皎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换着对周老尚书的了解, 最后觉得放周老尚书回他老家麟州太可惜了,得想个办法把周老尚书留
来。
作者有话说:
侍郎看了
那说话的年轻官员,淡淡说
:“李太傅可是认了太
妃娘娘这个学生的。”
太殿
看着那些簿册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和记录,
慨
:“你们可真不容易,回
我一定与父皇说一声,让他安排新科
士时多挑些吃苦耐劳的过来。”
陛、太
和太傅他们都没说什么,他们几个小小的低品京官倒是讨论得
起劲。
姜若皎:“要是能留
来自然是极好的。”
对这位扎三十余年、勉力维持朝廷财政平衡的老臣,开泰帝是十分优待的。
周老尚书其人也是个传奇,他历经三朝都是个尚书,既没有被波及, 也没有被提,杵在
这么要
的位置上压
不挪窝。
“麟州太远了, 要不让他们去清平县和外祖父他们玩儿,到时我们去看外祖父外祖母的时候也可以顺便去请教周老尚书。”太殿
说
自己的想法。
听了太殿
这话,
侍郎一脸苦笑:“不瞒殿
,我们
主
时往年留档的文书全被烧光了。过去一年我们已经没日没夜地补全应有的簿册,可还是免不了有许多缺漏,只能等明年多选些年轻力壮的新科
士一起
了。”
两人走远后,有人忍不住窃窃私语:“殿怎么把太
妃娘娘也带过来了?”
自从知晓周老尚书去意已决, 开泰帝考虑到他家乡麟州可能有边患,专门派了一支兵过去屯田, 想以此保护这位老臣不受贼寇所害。
当初开泰帝打到京城是顺利的,可皇城这边还是有人暗搓搓搞了不少动作,比如烧掉了许多重要文书。
周老尚书已经七十三岁, 去年开泰帝登基时他没上表请辞,仍是带着
的小年轻们重建
籍册。
到今年年底看得差不多了, 周老尚书才正式上表乞骸骨还乡。
太殿
没想到还有这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