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分卷阅读133(2/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就是胡文都有些犹豫, 需要去读中吗?不如在家里务农,买些旧的教科书对父母说自学, 然后恢复考的时候去报名就好了。

    村里来了新人,刚开始大家还好奇,相久了才知这些城里娃本不习惯农活,光是每天随大地,只拿别人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工分,就已经磨掉了他们的一层。好在知青有国家的补贴,也有城市里父母亲人寄来的补贴,因此生活还算过得去。

    江海燕家似乎家条件比较好,每月家里都有寄东西来,像是麦粉,糖果之类的在河村非常稀罕的东西。连刘寡妇家的小孩也跟着她吃了不少的甜。吃人的嘴短,因此平日里刘寡妇忙完了自己的活,也会帮江海燕活,她们各取所需,相洽的。

    第85章

    不过放到刘杨上就没有这样的好事了,他家女多,除了他之外,他的那些弟弟妹妹恐怕将来也都要乡,只能留一个孩在父母边。所以他家这样的况,没有几年的时间,他是不指望能够回城的。好在他经过锻炼,已经习惯了农活,不说像那些尖的活好手一样,起码能用劳动维持自己的温饱了。

    江海燕有家人补贴,看在那些难得的好东西的份上,刘寡妇也愿意帮她活。因为这个,江海燕在河村待了大半年,她的劳动能力也只增了一,只是比过去黑了,糙了,实际上起活来还是那么废材。

    不过一开始农活,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两个知青都不会活,忙了一整天,把自己累的要死,结果不如村民们两个小时的劳动成果。

    只要不需要河村的村民拿自己的工分去养这些知青,那村民们对这些显得有些气的知青也没有多大的意见。

    刘杨家里连来信都很少,更别说寄东西了。正因为如此,也许刘杨知他只能靠自己,所以他比较能吃苦,刚开始还生疏的农活,后来就越越上手了。刘杨忙完了自己的那份工作,还会去帮助另外一个知青江海燕。这也正常,其他人都是一个村的,只有他们两个是外来的,他们抱团亲近一些,也是常理。

    后来每年都有两三个知青分来河村,也偶尔有知青家里找到关系被调回城市工作,知青们来来去去,村民们都习惯了。知青们人数多了之后,就统一住在了知青院里。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江海燕一年后就离开了河村回城了,后来知青办的人说,她是家里的独生女,照政策本来就不需要乡的。不过江海燕有理想,有血,所以自己偷偷报名乡了。然后一年之后,她就被现实的辛苦打败了,同意了父母让她回城的安排。

    考虑到县城周边的乡上学的问题,县城的中是有宿舍,可以住校的。那么除了学费和书本费,还要住宿费和吃饭的饭钱,这费可比读初中的时候多多了。

    乡里没有中, 所以胡文初中毕业后,就要面临去县城念中的况。从河村走到县城, 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每天走个来回至少需要三个小时的时间。

   刘杨的父母都是中学老师,而他自己也是中毕业,如果不是国家暂停了考,他可能都应该去上大学了。在胡家人看来,刘杨家就是知识分了,对于这样有学问的家,哪怕不说来,胡家人心里还是有一份敬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