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聪明人而言,有些理一
就通。
王用士、费映环、魏剑雄等人,完全陷了思维误区,只想着如何防守县城,却没考虑过可以主动
击。
毕竟这是崇祯元年,农民起义还没成为普遍现象。
作为知县,王用士第一次遇到农民军,而他手里只有少数衙役,守城都还得连夜招募乡勇。
赵瀚献策,纯属临时起意,甚至不清楚敌军报。
当时,他看到李主簿的颅,被人拎着沿街示众,这才
定决心赌一把。
能杀主簿平民怨,知县是个狠人啊!
既然是狠人,那就给冒险计策。这叫看人
碟,也叫问客杀
。
若换成一个庸碌之官,赵瀚肯定献保守之策,他才不会自讨没趣呢。
再次返回县衙,待遇又不一样,有吏员全程护送引导。
赵瀚虽然立大功,却并未沾沾自喜,态度恭敬的拱手说:“敢问老先生尊姓大名。”
估计是王知县杀人立威,赵瀚又得知县赏识,这个文吏不敢怠慢,赔笑着回答:“免尊,姓杨,唤作守中,县衙礼房一小吏而已。”
“原来是杨先生。”赵瀚恭维。
文吏忙说:“不敢当先生之称。”
一路闲聊,渐至县衙大门。
大门西侧设一门亭,地面明显磨损严重,想必平时经常有人。
赵瀚随询问:“那是什么所在?”
文吏介绍:“此乃申明亭,专用于和解小案。”
赵瀚颇兴趣,忙问其细节。
经过文吏一番解释,赵瀚的固有认知被颠覆,原来明代审案不是直接击鼓升堂。
县衙大门西侧,必建有申明亭。
财产纠纷、打架斗殴等民事案件,得先到申明亭行劝解。
案件双方的里甲官,还有县衙的相关文吏,一起对当事人陈说利害。若能
外和解,则用不着打官司。若双方都不肯让步,那就拟状击鼓立案,由县太爷亲自升堂审理。
是不是非常熟悉?
司法调解啊!
这玩意儿是朱元璋首创的,可以把各地州县官,从
蒜
的小事里解放
来。
当然也有缺陷。
随着大明吏治败坏,县衙主官们开始怠政,啥事儿都让文吏去理。文吏可以和里甲
勾结,在司法调解阶段,威
当事人让步,导致弱势方总是吃哑
亏,许多积年老吏甚至因此掌控民事大权。
既然穿越回到古代,就必须了解各社会
况,否则今后打官司都不知
该走哪扇门。
见赵瀚问这问那,似乎对县衙很兴趣,文吏主动客串起了导游。
他指着县衙的第二门说:“此乃仪门,并不常开。只有知县上任、迎接贵宾、祭祀庆典……此类喜庆日
,才会打开仪门
。”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shibashu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