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067【农事】(1/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珠书院,藏书楼。

    果然不所料,辩会结束之后,两天有很多人来借书,而且都是借阅朱熹的各著作。

    但从第三天开始,看书的师生日渐变少。

    五天之后,仅剩寥寥数人而已。

    小心将归还,刘仁收好抄写的容,抱拳说:“诸位同窗,我就先走了,今日家中收获番薯(红薯),我还要赶去田间劳作。”

    “既有农务,便不可耽搁,”赵瀚也放书本说,“正好闲得无事,我也山去帮忙吧。”

    刘仁连连推辞:“不必,不必。”

    赵瀚想要更多的接农民,自然先得学会农活,否则本无法真正沟通。

    在赵瀚的烈要求,刘仁只能带他去地里活。

    二人结伴离开,费如饴不愿独自看书,将退还就走了。

    无论哪家的藏书楼,都不允许书籍外借,你要么在藏书阁中,要么就把书的容抄走。

    赵瀚边走边问:“今年的番薯收成如何?”

    刘仁详细解释:“去年开始试,今年方知其。听人说,番薯必须翻藤控旺,否则的话,薯藤得越好,番薯就结得越差。去年不识此理,只是蒙,或许今年能够丰收。”

    “原来如此,果真术业有专攻。”赵瀚还真没接过农事。

    红薯传中国,是在万历二十一年。

    福建秀才陈振龙,在菲律宾生意时,贿赂土著获得薯藤。又将薯藤绞绳,避开西班牙民者的检查,这才把红薯藤带回福建载。

    同年,又有几个商人,从日本带回薯藤,在浙江普陀山的寺田里植。

    三十年过去,由于地方官的推广,红薯已经遍布福建、广东。

    浙江那边,则传播比较慢,只在江浙地区小范围植。

    江西夹在这三个省中间,怎么可能不受影响?

    从广东传的红薯,如今已遍及赣南地区。

    前些年,又从福建传到铅山县。几乎一年传一个镇,老百姓争相植,有些农靠卖薯藤大赚一笔。

    刘仁家里的红薯,就是去邻镇购买薯藤回来栽的。

    两人结伴山,很快就抵达目的地。

    刘仁跟徐颖家里一样,也有几亩私田。但还不够养活家人,于是又佃耕学田,在两次乡试落榜之后,他亲自田耕地的时间越来越多。

    “这便是我家佃耕的学田。”刘仁指着前方说。

    地里已经有人在劳作,是刘仁的父母、妻、弟弟和弟媳。就连刘仁六岁的儿,三岁的女儿,也在帮忙捡拾被遗漏的红薯。

    赵瀚过去认识其家人,一番持之后,终于卷起、挽起袖帮忙。

    锄数量不够,赵瀚没机会挖土。

    刘仁说:“薯藤还有少许叶,可以摘来菜。老藤也不能丢弃,可以喂养家禽家畜,有养猪专门在镇收购。贤弟若劳作,便去采摘叶吧。”

    赵瀚从善如,蹲在地里采摘薯叶。

    红薯的叶确实可以菜,但早就过了季节,无论赵瀚怎么挑选,都只找到少许鲜的。

    扭看去,刘母已经采摘一篮,多是那难以咽的老叶。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shibashu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