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戏明 第105(2/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他要是听劝的人,就不会经常和人拍桌吵架了。

    薄荷是真的能,越是时不时摘它几片叶,它就得越起劲。

    文哥儿似乎觉得光背《论语》还不够,又接着背另一句和它相呼应的话来:“三谏而不听,则逃之!”

    这样你保住了小命,君主也没人烦他了,对你好,对君主也好!

    人和人之间还是要保持距离,劝不听就别劝啦!

    狗都不看!

    丘濬:“…………”

    文哥儿:“先生让我都看看,都看过了才选得自己喜的。”

    大意是你屡次规劝君主他都听不去,你就可以跑路了。

    王华本经是《礼记》,可他在《秋》《易经》的造诣竟也不于专治这两经的人!

    难文哥儿这一像了他爹?

    这是孔一个学生慨的话,意思是你劝谏君主太频繁,君主很快会烦透你;你劝诫朋友太频繁,朋友很快会疏远你。

    算算字数就知了,《礼记》差不多十万字,《秋》差不多二十万字。

    有理吗?

    最后剩小几十人才是学《礼记》和《秋》。

    字数多了意味着题范围大了好几倍!

    通学之才倒也不是没有,像文哥儿他爹就是五经皆有涉猎。

    有人看吗?

    夏天屋里还是有,文哥儿撺掇着大伙把丘濬的茶几蒲团搬到廊,没事就拉大伙坐外凉风。

    好家伙,这小不是在学《秋》吗?

    这是《礼记》里的。

    他任国祭酒时最不满的就是年轻人写文章经常追求奇峻,一个劲地用那些不知从哪个犄角旮旯淘换来的奇词怪典,一度想努力把这歪风邪气掰正。

    接着开始解释:什么是德?德会如何影响个人乃至于整个社会?我们应该如何提升所有人的德修养而共同构建德社会?

    这些容无异于给天人写个《思想德守则》——

    怎么又读起《礼记》来了?

    另外三经满打满算也就两三万字封

    丘濬哼:“你比对着我整理来的容编个目录就好了,话那么多什么。”他说完又教育起文哥儿来,“俗话说‘贪多嚼不烂’,你平时泛读各家文集也就罢了,五经到底治那一经还是得好好选。”

    至于文哥儿话里话外说他不听劝,丘濬也没放在心上。

    要知科举一般是在五经之中选一经专治,很多人选了一经便不必学另外四经。

    《易》和《尚书》通常也能有个七八十人。

    很有理。

    谢迁好歹是个状元,教起人来还是靠谱的,用不着他来心。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反正文哥儿一看就要皱起小眉,一副臭不可闻的难受表

    这现象俗称……字太多,懒得看。

    首先阐明主旨:我们要当个有德的人。

    比如每年会试录取三百余人,其中治《诗经》的人一般会破百!

    不是人人都能像王华他们那么变态的。

    丘濬想想文哥儿现在还这么小,也就没再多说什么。

    他还从李东家里顺来一丛薄荷,没事就摘一把来泡薄荷饮觉特别清凉舒服。

    丘濬却固执地:“这是理学之本,不说过几次都得继续说,著书岂能一味地求新求奇?”

    像李东那样六岁就把《尚书》学通并且敢在皇帝面前侃侃而谈的更是少之又少!

    没别的原因,就是《礼记》和《秋》容繁多,题变化多端,考试难度太,中举难度大,大家都不乐意学。

    见丘濬持己见,文哥儿怪里怪气地“唉”了一声,摇晃脑地给丘濬背起了《论语》:“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文哥儿也知科举里五经是选修的,谢迁早就仔细给他讲过。

    由于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主治哪一经,所以《诗》《易》《尚书》是最门的,《秋》《礼记》每年的中举人数都相对较少。

    更别提丘濬还补充一大堆又又臭的私人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