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迁得知文哥儿的《声律发蒙》教完了,便每日给他安排四书五经的诵读任务,表示不想让他浪费早上的大好时光。
文哥儿本就在读这几本科举教材了,有老师安排任务他也不虚,拿到诵读范围后又开始临池读书。
这次连成年的皂隶们也跟着来晨诵了。
他们本就识得不少字,能够胜任日常的文书工作,文哥儿总算是不必逐字逐字教起了。
他们这些人有些是清白人家被选上来服役、有些是考试没考好或者违反了学规被充为吏员,一般来说得
足九年才能回归本籍。
在这期间他们是不允许参加科举的。
吏员虽然也有晋升途径,可不少人心里还是想等任满三期以后再去科场闯一闯。
这官吏殊途、吏员
低人一等的
况得追溯到太祖时期。
当年有人提议允许胥吏参加科举,朱元璋一就否决了,说这些胥吏“心术已坏,不许应试”。
洪武年间有小吏揭发官员贪污受贿,朱元璋当场驳回说:“吏胥之于官,犹
弟之于父兄,
讦其上,有乖名义,不足听也。”
意思是你个小吏告发上官,等同于告父弟告兄!
看看,朱元璋对胥吏的恨竟超过了他对贪官的恨!
这也就决定了吏员在官场上注定要抬不起
。
经过文官们一百多年的不懈努力,吏员的官员已经逐步被他们从读卷官、御史等等差遣候选人里踢了
去。
大伙都表示这需要有学问、有名望的官员来主持的工作不能让这些杂
染指。
官吏二途愈发泾渭分明。
官是官,吏是吏!
不是权利还是名声都相差甚远。
像唐伯虎卷科举舞弊案后就被安排去浙江当小吏。
唐伯虎这样傲气的人自然是“耻不就”。
翰林院这些能选京师衙门打杂的皂隶大多都
家清白、聪
好学,心里大抵还存着多学
学问的心思。
不怎么说,多学
本事傍
总没错。
日后不是想改走科举路
,还是想继续走吏员晋升路
,必然都大有助益。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文哥儿的“小先生”名越发响亮。
越是跟着文哥儿晨诵,皂隶们心里越是惊叹不已。
小神童不愧是小神童,不仅能给人教《声律发蒙》,四书五经竟也讲得大差不差!
谢迁注意到文哥儿都快把翰林院的皂隶聚齐了,私底找文哥儿聊了聊这事儿。
主要是让文哥儿别因为翰林院这些皂隶捧着他,就傻乎乎觉得天胥吏全是好人。
京师各大衙门的胥吏还好,到了地方上有不少胥吏与当地豪乡绅相勾连,没少
欺行霸市、欺上瞒
之事,等闲官员到了地方上都不一定能治住他们。
地方父母官都是异地任职,通常个一两任就离开,哪里抵得过早已在地方上经营多年的胥吏?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shibashu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