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文哥儿看到这个的时候还说呢,红白事礼仪怎么演习,是练习拜堂还是练习殡?
他构想的这“礼生”,听着就类似于官方培训来的民间司仪,帮不太懂怎么
持的老百姓主持婚礼以及丧礼。
丘濬几十年没京师,对外
的社学
况也不大清楚,比起
的
作执行,他更擅
从宏观上发表自己的观
。
反正丘濬还是想搞以礼治国那一,从日常礼仪
起,力求从方方面面规范所有人的行为。
文哥儿见丘濬有些意
刘阁老他们不讨论这事儿,说不准不是因为社学全荒废了呢?
提到这些人,丘濬也是很是不满,觉得他们一天到晚沽名钓誉,本不为朝廷和百姓
贡献(桑悦那
刚
仕就被人误写成退休年龄的可怜人除外)。
只不过文哥儿还小,丘濬也没与他讲这诸多考虑,只说:“那
好的。”
他颇为气闷地说:“除去两京之外,十三
的社学大多荒废了吗?难怪我在《大学衍义补》里提的关于社学的建议,刘希贤他们一概不讨论。”
“还好的,里
很重视社学,去年才组织村里人把社学翻修了。塾师为人也很不错,见了我爹一直跟他讨教来着。”文哥儿觉得想把事
好且还付诸行动的人都很
。
文哥儿:“我听爹说,别
的社学并不怎么好,许多地方都已经荒废了。”他对此很有些纳闷,“我觉得社学
好的,不仅能识字,还能学律法,怎么很多地方不办了?我听人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
!”
文哥儿把自己的想法和老丘讲了。
丘濬觉得文哥儿有天真,塾师一直向王华讨教未必就是真的想教好学生,说不准是觉得碰上了难得的好机会想结识王华这位状元郎。
多事了!
这话丘濬是没听说过的,他咂摸了一会,觉得文哥儿这说得话糙理不糙。可不就是吗?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只是社学这事太过琐细,且牵涉甚广,许多地方官员连治有多少人多少地都摸不清楚,更何况是让他们维持那么多社学的运转。
与其挨个琢磨、揣测过去,倒不如一概拒之门外,凡事公事公办便好。
本章尚未读完,请击
一页继续阅读---->>>
丘濬听了半天,只觉得去社学是有用的。他说:“那边的社学如今怎么样了?”
所谓的闲住官员,就是被免职或者告病不去赴任、从此关起门来当起了家里蹲的官员。
气得丘濬好几天不想理他(结果还是理了)。
文哥儿:“我看可以每旬趁着小孩
不上课开个老年班,叫老人去当礼生,人德
望重的,说的话大家都
听。还有那些闲居家中的致仕官员、闲住官员,也邀他们在乡里搞搞讲座,他们当了那么多年官,肯定什么都懂的,合该发挥发挥余
!”
丘濬给的建议其实很简单,就是让社学负责传授并演习礼仪,定时挑选聪明机灵品行好的人来当“礼生”,谁家有红白事就让礼生前去主持,免得百姓只知照佛
两教来办事,忘记了老祖宗传
来的东西。
想法是好的,不过想想
社学的都是十五岁以
的未成年人,就算学个几年也是没满二十岁的
小
。他们说要去帮人主持红白事,人家真的会让他们
门吗?
何况朝廷并不穷。
像那庄定山、陈白沙,还有那个桑悦,都是着
着觉得当官没意思或者没有上升空间,决定回家当个悠哉闲人去。
有时候朝廷要求严格些,他们便执行得认真些;朝廷要求一放松,他们便撒手不了。
要不怎么刘健他们全都闭门谢客?还不是因为他们不想以最恶意的角度去揣测登门的人,又不能不提防有的人确实就是想走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