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戏明 第303(1/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今儿他信忽悠朱厚照几句,就开始正式给朱厚照介绍诸葛亮的故事。

    诸葛亮在正史里面也是很的,到老刘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如果我儿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若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当臣当到先帝给他说这样的话,可见杜甫写的“三顾频烦天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所言不虚!

    今儿的天气还是很不错,玩沙这个好节目依然可以继续行。

    文哥儿便领着朱厚照和杨玉堆起了隆中对的所在地,于是大家造茅庐的造茅庐,理田地的理田地。

    既然是要造隆中对景观,文哥儿不免给朱厚照他们讲起前几年襄王修建陵墓把隆中铲光光的事儿。

    襄王觉得这地方诸葛亮住了都说好,所以准备把自己埋在这个风宝地。

    于是襄王不仅把那儿的隆中书院给迁走了,还把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在上留的碑刻诗文全都铲除,真是活着的死了的一个都没放过。

    可惜他当时才两三岁,没能早早去看一那儿的碑刻,不然说不准可能在里扒拉李白苏轼他们的诗作来着。

    毕竟他俩都去过襄那一带,且都写诗跟人讨论三国的。

    比如苏轼特意写了首《隆中》说“诸葛来西国,千年未衰”,可见苏轼这个蜀地人还是很惦记这位诸葛亮这位故人的!

    再比如李白夜读《诸葛武侯传》,当场提笔写了首诗夸诸葛亮“鱼三顾合,风云四海生”,并向当时一位有资格举荐他当官的崔少府表示“三国那会儿有位姓崔的名士慧识诸葛亮,现在我有才华,崔少府你又姓崔——你懂我的意思吧”!

    瞧瞧,这都是有诗为证的!

    所以说如果他们曾经路过隆中,很可能会留珍贵的碑刻!

    唉,真是太可惜了!

    为了让朱厚照理解这惋惜,文哥儿不免又站起来给朱厚照诵了几首李白苏轼他们的代表作。

    即使过了几百上千年,这些诗句依然是后世莘莘学们反复诵背的宝贵文化遗产!

    文哥儿过去几年每日一早都带着人在翰林院的廊里踱着步诵读诗书,练就了一把诵起诗来特别能带动人的好嗓

    朱厚照听着听着也学文哥儿那样站了起来,莫名激动地当起了小跟虫。

    文哥儿往前走一步,他也跟着往前走一步;文哥儿诵一句诗,他也跟着诵一句诗,只觉这些诗写得确实好,每一句都跟在间一蹦一似的,读着特别起劲!

    文哥儿听着朱厚照跟读完几首经典古诗词,顿住脚步转问:“殿觉得这些诗词写得好不好?”

    朱厚照虽还不懂得品诗,却记住了刚才跟着文哥儿诵诗词的觉。他毫不吝啬地夸:“写得好!”

    文哥儿:“过去有过很多这样的好诗文,也有过很多这样的风,如果我们的祖先们没有把史书和他们的著作一代代地传来,我们就没有机会认识他们了。你说可惜不可惜?”

    朱厚照用力

    听起来就好可惜!

    文哥儿给朱厚照补充了一文保小知识,除了书籍字画之外,建筑、碑刻、画乃至于生活中还能看见的老件等等也都是记录一个文明发展历程的载

    像李白杜甫他们每路过一个名胜古迹或者名人故里,就会洋溢地写诗怀古,这便算一跨越千百年的传承。

    再过个千百年,他们站在李白杜甫曾经到过的地方读起那些满怀慨的怀古诗,那便是他们正式接过李白杜甫递过来的接力

    如果他们接后没有留给后人半好东西,反而还大肆破坏前人传承来的宝贝,那肯定是要被后世孙戳脊梁骨的!

    这个话题对朱厚照来说就有奥了,朱厚照听得似懂非懂。

    最后朱厚照勇敢提问:“什么是接力?”

    文哥儿:“…………”

    文哥儿宣布他们一会到外面来一场4x100接力赛。

    你看看这的路又宽又直,不用来赛跑可惜了!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shibashu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