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 第431(3/6)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互沟通联络, 比跟珍卿夫妇还熟络随意。珍卿和三哥夫妻搭档应酬, 发请帖简直成了无用功。那些接了请帖的人呼朋引伴, 把主家准备隔日宴请的人带来。而隔日再请另一批师友时, 请过的人又随有帖的朋友来。珍卿两酬对师友的宴会,天天闹得像是喜宴,能诗能文见多识广的人, 名堂多得叫人难招架。

    有人“少壮能几时,访旧半为鬼”,见到风华正茂的易先生真, 才觉苍茫浊世犹有星芒, 希望珍卿好生保重自己, 好唤和引导国人的启明星;有人见到珍卿就痛哭涕,说天天听易先生演讲唱片方能睡, 参加宴会还带着昂贵的录音机, 抹着泪说就愿意听易先生说话,叫易先生有话就放肆说, 他都给她一字不拉地录来……还有的纯粹崇拜易先生的人, 夸张地抱来一捆易先生作品集, 恭请易先生于案前坐, 他就忙前忙后又翻扉页又递笔研磨, 求易先生留墨宝呢, 这个人带了个坏以后,珍卿之后应酬天天要签上百本书,三哥成了款待客人的主力军……

    有人弹琴歌咏真意涌于肺腑,叹珍卿和三哥中忧国,与醉生梦死的膏粱纨绔比,直是淑世济民的在世圣人,有的人是真心赞真实抒怀,有人赞抒怀着就变味,就跟在世圣人襄助一经费,说想办个金石学社经费不足……版界前辈有的巧言令,有的风格务实,不过他们番上阵的最终意图,不外是跟珍卿稿或约稿,真的是无一例外的……

    还有教育界德望重的前辈,作为名大学的大教授或大领导,竟折节枉尊蹭别人的请帖来,挤不来主家的谈话圈,能在一旁等两三个小时,终于等到主家应酬完近人师友,上来就开门见山讲他校中况,诚邀易先生去他学校执教,若有疑意他必三顾茅庐,以表对易先忱敬之心……

    三哥的对外应酬早就开始,他陪珍卿应酬却说更累,跟自己的朋友应酬闲话,不过讨论世界军政形势,中国的金经济态势,其他话题他带着耳朵听就好。而跟珍卿这些学界朋友应酬,不但要谈文理医工各话题,借机向学界士推介梁州文理大学,还有随友前来的其他从业者,听着梁大经费师资都雄厚,遂自荐去执教的,这些在场面上提要求,让三哥费又费思量,珍卿也得打听其人是否称职,以助三哥作正确的决断……

    短暂休养后的应酬太多了,尤其社会各界的有资历者,对珍卿的各工作邀请让人疲于招架,招待完文教版界师友,又到谢家的亲友番轰炸。亲友见面难免不遗余力生,毕竟三哥的年纪真的不小了。

    三哥跟珍卿尽量在外面应酬,不把人放在谢公馆款待,转向地应付了半个月,说好闭门谢客不应酬了,谢公馆还是天天门若市,满府人在家也不得清闲。清明节后,全家人便躲到山别墅度假。吴二夫妇早各自忙开,小英这丫跟珍卿夫妇也混熟了,到山度假就非得跟过去,还嚷着说不愿意去上幼稚园了,但谢公馆不纵容小孩,还是叫小英周末再过来。

    在离山不远的城西工厂区,谢董事新开两家贫儿工艺院。度假时谢董事带大家参观过。

    北方大片国土沦陷以后,多少离人涌海宁这大都市,多少失怙失恃的小孩沦落街,有的太小沦为童丐沿街乞讨,大的偷窃抢劫成为社会隐患,寒冬腊月也难免凄惨冻毙于市,连收尸立碑的人都没有,有智识有良心者怎能无动于衷?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shibashu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