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百三十章 今天有收获吗(2/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我们国家的聚酯产业,发端于50年代,真正形成生产规模是在60年代。到70年代之后,国家领导看到了全球合成纤维产业的大发展,意识到我们必须搭上这班车,所以开始大力发展聚酯产业。

    “看过一些资料,说不上很了解。”凡低调地说。

    “如果这10倍的产能,全依靠引技术来实现,我们的外汇光是引聚酯装置就全光了,这是绝对无法接受的。”凡断言。

    凡说:“很简单,我们不可能靠买设备建起一个聚酯产业。”

    “鉴于我国的聚酯设备制造能力几乎是空白,目前包括黄化在的国十几家大中型聚酯厂,都是70年代以来从国外引的。

    “你说呢?”郑立农还了他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

    “目前我国的聚酯产能大约是每年40万吨,其中大约只有不到2万吨使用的是国产设备。”

    “说说看。”

    “据我看到的一些专家预测,咱们国家到本世界末,聚酯规模要达到300万吨以上,也就是在现有基础上扩大将近10倍。

    “这个提法倒是有意思。”郑立农,接着问,“那么,小,你对咱们国家的聚酯产业了解吗?”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郑立农对于凡的回答还是满意的,虽然他也听凡的话有一些路,但这恰恰说明凡有足够的商,不是潘越那青。

    上午的会,凡还的确是听得认真的。后世的聚酯生产技术,他了如指掌,但这个年代的聚酯装置有什么特,他就不太清楚了,所以听曹成、柴焕华他们介绍的况,还是有收获的。

    他也不枉被称为人行自走数据库,记忆力极好,曹成他们讲的一些梗,他也能记住,此时向郑立农复述来,便显得他听讲认真,是个可教育的好孩

    凡便清楚郑立农的立场了,他说:“我认为,潘的建议是非常正确的,而且是非常急需的。”

    “这个功课得不错。”郑立农赞了一声。

    凡笑笑,说:“郑,我冒昧地问一句,您就是为这事来的吧?”

    “关于黄化聚合釜日常维护的问题,潘说可以请国企业来帮忙,你对此是怎么看的?”

    说完常规的那些话之后,郑立农抛了关键的问题。

在心里组织了一着常见的路归纳几条,不外乎就是大开界、了解到很多实践中的困难、向一线学到了很多之类的,为了显得不是那么糊,他还举了几个例

    凡的叙述中,涉及到技术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差错,这说明凡是懂这些技术的,至少是能够听懂这些技术,这对于一个一年级的本科生来说,的确是非常难得了。

    聚酯毕竟只是化工产业的一分,凡在北京发之前,估计也想不到会遇上郑立农,更不会想到郑立农会带他来黄化。他能够信聚酯行业的况,就说明他平时是过一些功课的,这就值得表扬了。

    “理由呢?”郑立农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