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小装置一般采取的是间断式生产方式,而引
的大规模装置是连续生产的,二者的生产效率的确是有很大的差异。
“我现在建议开发5000吨级的装置,估计过上20年,这些装置都得被行淘汰了,届时也是一笔非常大的浪费。”
“有这么大的差异!”郑立农惊讶地问。
“吴秘书刚才说的5万吨级以上装置的优,都是对的。那么,吴秘书认为,这个级别的装置有什么缺
呢?”
凡问
。
每吨聚酯产能的投资是1万元,这是行业里的一个经验数据,郑立农也是知的。他刚才向吴哲夫求证,只是为了确认一
自己的记忆有没有差错。
吴哲夫刚才说了引装置的若
优
,与这样一个缺
相比,所有的优
都没有意义了。
“过去为什么没人说过这个问题?”郑立农黑着脸问。
“其实,我刚才算的成本,也只是一个匡算,实际制造的时候,也许成本还会更大一些的。”潘越讷讷地解释。
如果引装置的投资是每吨1万元,而自行研制的装置只需要1600元至2400元,那么这二者之间的差价就大得惊人了。
同样形成6万吨的产能,引装置需要近6个亿,国产装置1个多亿就足够了。你说国产装置效率低、能耗
,我节省
来的4个多亿,够买多少石油了?你的能耗再
,能耗掉价值4个多亿的石油吗?
凡瞟了潘越一
,潘越迟疑了一
,
,说
:“郑
,小
说的这个
况,基本还是属实的。我在研究所的时候,
过一个
略的匡算,如果由我们自己设计、制造一
5000吨级的装置,总投资大约是在800万到1200万之间,平均每吨产能的投资相当于1600至2400元。”
但这个解释实在没啥说服力,也就是领导发问了,你不有用没用,总得给个回答。
“小吴,黄化这6万吨装置,投资是多少?”郑立农脸
凝重地问
。
凡说
:“郑
,这件事,您倒是别怪
面的同志。毕竟,咱们国家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独立地制造过5000吨级的装置。
“南清、祁东的那两装置,每吨产能的投资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字。”吴哲夫补充
。
吴哲夫说:“大数是5亿7000万。”
“缺?一次
投
太大,对国家财政的压力太大。主要就是这个缺
吧。”吴哲夫说。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击
一章继续阅读!)
他这话,是冲着吴哲夫、潘越二人说的,这俩人都是他的属,虽然潘越与他还有一些距离,但如果潘越把这个
况汇报给了
南省化工厅,而
南化工厅又汇报给了化工
,那么郑立农何至于到现在才知
这件事
?
凡摇摇
,说
:“吴秘书说的不完全。5万吨级以上的装置,最大的缺
在于它的单位投资大。如果使用5000吨级的装置,每吨聚酯产能的投
,最多只相当于5万吨级装置的1/6,甚至压到1/10也并非不可能。”
“也就是每吨产能将近1万元。”郑立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