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个保障,他们几辈人都不用愁了。
“公事总要在先,这是万万虎不得的。郑大人的心意我们领了,接风的事押后再说吧!”此时丛明章对郑无疾的态度也有所缓和。
这两位老人都有七十岁,一位老婆婆一位老公公,两个孩也是一个男孩儿一个女孩儿。
说他滥用民力就更不靠谱了,郑无疾不但让这些百姓吃饱了饭还有工钱可领,而且工钱还不低。
开挖河渠的事已经告一段落,剩的就是百姓们
人
领钱了。
“你又不识字,哪里认得?”
大伙儿不要,
照册
上的顺序,一
一
对准确签字画押后领走。”吴先生
声叫
,“不可代领。”
并不是因为他赞赏郑无疾,而是知了这次前来查验,多半查不
什么来。
但是真正落到实的,只怕不足三分之一。
明人一看就知
是这些人主动向郑无疾行贿,而郑无疾当时收
了,却并没有说明这些钱的用途,随后全都用在了兴修
利上。
“知州大人英明!我等恩
德,世代不忘!”
他本来就是皇上亲自任命的,经过这件事只会更受倚重,想要撼动他,只会更难。
更难到像陈州这样上
一心,普惠万民。
如蒙不弃,且请随在回到府衙,公事暂且不谈,容在
为二位接风洗尘。”
而且郑无疾的并不是一锤
买卖。
“这知州大人与众不同,没瞧着前些日还发了告示,让咱们不能再杀婴孩么?”
因此不用人说,百姓们便自发自动地喊起来。
置了。
那些人状告他贪污受贿,滥用民力的人,显然并不知他的
意。”
既然是这样,也就没有必要太板着面孔了。
陈思敬在一旁看着,此时对丛明章说:“丛大人您看,郑知州只是想
些实事罢了。
“不是有识字的吗?问好了自己记住了就行。”
那些负责发放工钱的人就是之前吴先生手底培养起来那批人,他们平时和百姓们在一
,都是认得的。
陈思敬作为钦差大臣,到这里亲见证,对郑无疾不但没有坏
,反而有好
。
众人纷纷说:“这可真是稀罕景,从来没见过老百姓上去揭彩的,更何况还有女的。”
不但为国家省了钱,还把以后的路都铺平了。
“这些都是大伙儿的工钱,每个县分五组,有专人对,先把一半工钱发放
去。
每年每个州都会有工程,都要朝廷拨款。
里放的全是铜钱。
“这都是本官应该的,况且只我一个人,可
不成这么大的事。”郑无疾笑着丝毫也不鞠躬,“这两块石碑就让这次参与工程的年纪最大和最小的几位百姓上来,把红绸揭了去!”
没个大半天完不了事,其他人也没必要在这儿等着。
这些河修缮开凿完毕,对百姓更是造福不浅。
而那些上京告状的人,所说的郑无疾收受的贿赂,和他们每个人名字后的钱数恰好相符。
无论是这些篆刻的石碑还是几百筐铜钱,都说明郑无疾不是仓促之间准备起来的。
“一会儿上去瞧瞧,看咱们的名字可真的在上吗?”
毕竟朝廷来的人都看见了,回报皇上,郑无疾必然大受嘉奖。
这个消息可比给工钱还让老百姓更兴呢。
如果这样还是滥用民力的话,全国上
可就没有为百姓谋福的官员了。
就算是有人在心中略有不平,表面上却也丝毫奈何他不得。
那工钱也不过是一时的,又不是年年都挖河渠。
无论是丛明章还是姚正和几位知县,都明白郑无疾这一手连环计实在是妙得
。
此时吴先生手底的人早搀着两位老人,领着两个孩
上前来。
郑无疾对丛明章和陈思敬说:“今日
官实在有些失礼,还望二位大人海涵。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击
一章继续阅读!)
如果谁还要在这件事上文章,那就等于自寻死路。
这时有官差抬过来一个个竹篓,足有上百筐。
第546章 公事公办
丛明章尽不甘心,可是也清楚他们实在找不到郑无疾什么把柄。
他一开好像得罪了所有人,可在结局的时候却让人人都得了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