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亿6000万港元的价格,将香港和中国的房地产售给得信佳集团,换取这家电讯
备制造商的四分之三控制权。炒卖科技
浪
上席卷香港
市,加上李家的金字招牌,得信佳一恢复
易,就立即成为香港市场的炒作对象。当时许多
友
本不问价买盘,仅求买得
份,狂
程度足以媲
昔日红筹
。得信佳在暂停
易前,
价只0136元,在李泽楷从黄鸿年手中买
得信佳。
票恢复
易时立即猛涨超过20倍,一度达到322元,闭市时上涨169港元,为183元,相等于截至1998底经审
净资产值的234,本益比更
达1400倍。至于李泽楷旗
的盈科集团在复盘第一天,帐面升483亿港元(约100新元),黄鸿年旗
的中策集团自然也沾了盈科之光。中策集团将得信佳
售给盈科之后,持有得信49的
权,成本价为022元。
价大升125倍时,帐面盈利
达27亿8000港元。随后,盈科拓展把得信佳改名为盈科数码动力,盈科集团主席李泽楷兼任盈科数码动力的主席,前香港联
所行政总裁袁天凡
任该公司副主席,前电信
理局总监艾维朗
任该公司董事总经理。李泽楷随后网罗各方
手,立即展开各
大
击。借壳上市是
市术语。一家公司上市,原则上需要5以上的经营实绩,循正式手续在
易所上市,须
费相当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于是,一些急于上市的公司,通过收购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以实现自己上市的目的。这些小型上市公司被喻为‘空壳‘--资产和营业额都极少,买家无须动用大额资金,有别于一般
义的
市收购战。
本章尚未读完,请击
一页继续阅读---->>>
有买壳者,就有造壳者--有的集团有意分拆上市,或掏空某上市公司的‘‘,使其变成空壳,待价而沽。醉翁之意不在酒,买家的意图不是
,而是壳--即上市地位。其实,借壳上市中的‘壳‘,是指取得控
地位
东易位的上市公司。一般
况
,这类公司业务规模相对较小或
于停业状态,或无业绩,总
本或
通
本规模相对较少,
价较低。而借壳上市就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二级市场或一级半市场收购上市公司
票,或通过有偿授让上市公司国有
权及法人
权,从而达到收购控制壳公司并将自
多资产注
到壳公司的一
资产重组方式。对这
壳资源的定位,有关专家认为,只有连续筹资能力即有
资格的上市公司才是比较理想的壳,因为控
至少三年
失去筹资功能的公司,资金捉襟见肘,回旋余地不大,改变‘弱者恒弱‘的成本实在太
。但是,愿意转让壳的上市公司又大多是因为经营状况
于亏损或濒临亏损,失去应有筹资功能,面临被摘牌危机而不得不‘金蝉脱壳‘,而真正
有
资格的上市公司,接受控
要求买壳者要付
昂的代价。因而在实际借壳上市cao作中,壳一般被定位在那些规模较小、业绩平平或亏损的上市公司
上。既然壳是一
稀缺资源,是有市场价值的,不是随地可觅,随
可见。因此,在寻找、选择壳方时,必须
详细的分析、理
的判断,以求发现尽可能低成本的壳。近年来市场上总有这样的倾向,凡是壳公司都会受到市场的
烈追捧,
价直线上升,甚至翻一翻看来都极为平常,壳成为二级市场炒作三线
的主要题材。伴随着市场上资产重组
的升温,借壳之风也愈演愈烈,因而在市场容量有限、公司上市实行
额
理的
况
,借壳成为许多公司间接上市的途径。在证券市场上,收购兼并行为是经常发生的,这有助于优化社会资本结构,提
资本经营效率,对市场、对企业来说都是有益的。收购兼沧先看目标公司的资产质量场地位以及发展前景等相对静态的价值,在一些证券市场尚不发达、公司上市实行额度
理的条件
,收购兼并行为更多的是看中目标公司的壳、目标公司的
票能够挂牌上市
易的资格,而对其资产质量和经营业绩都不太重视,买
这个壳就拥有了壳公司的直接
资、增资
等垄断
权力。一个企业集团,只要有了一家上市公司,就有了
资本市场的渠
,就有了
行资本经营的支
,因而借壳的直接动机是取得对上市公司的控
地位,将自己的优良资产注
到壳公司中去,借壳方从此就走向了资本市场,还可以通过增发a
或增资
壮大自己的资本实力。借壳是一
市场优化行为,因为市场为“壳”找到了“
。”但是大家也知
,其实这一过程中不乏炒作因素,一些借壳公司并无实质
重组方案,一些经营困难的壳公司明显地不可能给控
对象带来丰厚的投资收益,那么借壳公司的真正动机就可想而知了,不外乎转手获利。李泽楷成功的借壳上市,使“数码港”的科技
成为令投资者最
兴趣的一只
票。当然,投资者们不会仅仅为246亿元的地产项目心动,真正的
是香港数码港的发展权。≈ap;ap;x5c3d;≈ap;ap;x7ba1;此项权利今年7月才由港府正式批
,而此次新发的
票也是8才正式
市
通,但市场人士一般估计,这项至2003年方有实际利
产生的项目至少可为该公司带来60港元的收益。地产一直是李氏家族的拿手好戏,而
市拥更为看重的则是盈科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