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已阅读完毕(请击
一章继续阅读!)
盛元洲叹了气,“剿匪剿匪,却越剿越多,最后连京都都失了。”小皇帝面上有些不好看。太后
轻轻一
。盛元洲的声音仍在继续,“我们失去的不是京都,而是天
民心。”“得民心者得天
,这句话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明主得到世人推崇,一统九州,问鼎帝位。”“皇嫂,我们若再不
改变,这天
九州,便真的要易主了。”盛元洲一声
叹。小皇帝不悦皱眉,“可——”“一切全由皇叔
主。”太后打断小皇帝的话。太后如此通
达理,盛元洲
舒一
气,“多谢皇嫂
谅。”“皇叔这是哪里话?”太后温婉一笑,“皇叔为国尽忠,我岂有阻拦之理?”抛开被端平帝害死的那几位藩王,单只说开国皇帝端平帝与皇叔盛元洲兄弟三人,开国皇帝龙行虎步,气吞山河,虽有欺负孤儿寡母上位的不光彩事迹,但也的确是一代雄主,执政不过数年,便将纷
百年之久的天
九州治理得海晏河清。郑王盛元洲虽小,但镇守边疆,能征善战,是边疆百姓的保护神。更为难得是他并非一味勇武好战的莽夫,在治理民生的事
上也颇有见地,假以时日,不难成为开国皇帝那样的雄主。一兄一弟皆
,端平帝自然不承多让,在
谋算计的事
上独步天
。——可也仅限于
谋算计的
权。端平帝也有识人之能,更有任人之心,可又一次的得位不正让他不敢
碰权贵们的利益,只能
睁睁看着大盛积重难返,在风雨飘摇中走向灭亡。太后凝视着盛元洲的脸,素来平和的她此时心绪起伏不定。她忍不住地想,若当年端平帝没有害死兄
,让兄
继续执政大盛,又或者说登基为帝的是盛元洲,那么现在的天
九州,会不会完全不同?会不会百姓也如推崇姜二娘一样,推崇他们的大盛?可是没有如果。哪怕重来一万次,她依旧会帮助端平帝毒杀先帝——她要
的是皇后太后,而不是籍籍无名的王妃。大盛灭亡如何?九州战
又如何?她是大盛的皇后,是太后,这便够了。她清楚知
大盛为何而衰败,但她永远不会阻拦。——这大概是姜贞曾经说过的,世家
之人的劣
,在他们
里,个人的利益永远在天
之上。太后收回视线,“一切便拜托皇叔了。”一
政令从盛元洲营帐里发
。消息传到百姓耳朵里,百姓们的心
格外复杂。分土地,分钱财,原来
在上的权贵,在走投无路的
况
也会让利于民。可是,被
无奈的让利,如何能比得上姜王本来便想让他们过上好日
?事关自己,百姓们只会用脚投票。盛元洲的政策的确会拉拢到一些人,但更多的人依旧选择姜贞,原因无他,只因姜贞的确把他们放在心里。百姓们
选择,权贵世家们却
夜破大防。——
他们就是蛀虫,无论在姜贞还是在盛元洲那里都不受待见。既如此,那姜贞得天
与盛元洲得天
有什么分别?他们还为什么要冒着杀
的风险给盛元洲传递消息?为盛元洲左右奔走的权贵世家们纷纷停了
来,两不相帮,隔岸观火。姜贞防备世家极严,世家们传递
来的消息本就没什么用
,还会扰
盛元洲的判断,如今他们不再传消息,盛元洲倒也不惋惜,他不是善
权术的皇兄,靠世家们才能坐稳帝位,战场上的刀剑无
,赫赫战功靠得从来是自己的真本事。盛元洲继续行军。而彼时的姜贞,也领兵十万,与盛元洲一决生死。消息传到相豫耳朵里,相豫担心得茶饭不思。“虽说你阿娘很厉害,可杜满他们带走了那么多人,你阿娘兵力那么少,如何能跟盛元洲打?”相豫忧心忡忡。相蕴和双手托腮,
里透着
的担忧,“阿父,要不你回去帮阿娘?”“那哪行!”相豫
,“江东的楚王犹在盛元洲之上,我若走了,他趁机来袭怎么办?”
一愣。大盛是政变夺位,靠的是豪士族,稳住了豪
士族,便能稳住大盛江山。所以无论是她的夫君端平帝,还是前面的那一位帝王,执行的政策都是让利士族,与士族共治天
,而不是提
寒门,分士族的权柄。可盛元洲此时的行为,却与之前的政令截然不同,执行姜贞的国策,便是背弃士族,争取天
民心。——那群目不识丁一生庸庸碌碌的百姓,哪里值得他们
这么大的力气来拉拢?太后斟酌片刻,迟疑开
,“皇叔是否有难言之隐?”“皇嫂,我们
居
位,鲜少看到百姓疾苦,更难对奉养我们的九州庶民
同
受。”盛元洲声音缓缓,“姜二娘不同,她平民
,知晓百姓之苦,更能理解百姓不易,是以,她振臂一呼,便能让万民为她赴汤蹈火,百死无悔。”“这是我们
不到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