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70章(1/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北宋。

    苏轼觉得好奇:“文章无闲笔,倒不知这脱落的上联是何容。”

    话音刚落,就见镜后的楚棠仿佛听见她的问题似的,接着:【这副对联也有些说自朱熹的《论语集注》,上联是“品节详明德定”。朱熹是理学大家,他注的《论语》更是后世科考的官方教材,挂“朱语录”,符合鲁四老爷理学监生的份。】

    宋朝。

    苏轼以手支颌:“官方教材?如此说来,那朱熹倒是我大宋的董仲舒一类人?”

    董仲舒谏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儒家在庙堂的地位,也难怪苏轼作此联想。

    鹅湖。

    被两边学许许多多睛注视着的朱熹险些维持不住谦和凝重的神,为《论语》等先圣典籍作注是他毕生的追求,“品节详明”等句也的确是他在注解中写的文字,但后世科考的官方教材???

    朱熹的眉皱起,少年时期,他亦曾如诸学一般务力科举,然而如今年岁渐,所学渐,他愈发觉得科举之制在时非但无利,简直是多有弊端了!书院私塾皆成了名利场,为学之目的好似只有一功名利禄,而一旦舍弃科举之业,则万事无为,这样的科举又怎能真正为国选才?是以他从不惮于表达自己对时举业的不满。结果镜现在告诉他,他的注疏了帝王之,成为科考之法门,历代奉行???

    简直是荒谬!

    场上的学倒是没有发现朱熹的不满,只愈发骄傲地起了膛,仿佛已然可以想见去后众人对他们的仰羡模样;陆九渊兄弟二人对视一,都从各自的中看几分无奈。

    今日这论辩,看来是要败了。

    倒是后来的吴敬梓听到镜上的话不满地哼了一声,怒斥着“伪学”、“伪士”等句,复又将满腔激愤付诸笔端,誓要让世人看清时科举之恶。

    【但“品节详明德定”已然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桌上”,则可以见他既不去品味、察别人的品节,又不自己的品德是否定,只剩一个空空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而这残留的一联,他也未必能到。】

    这番分析与柳宗元等文人的会大差不差,是以他们都各自颔首,对那理学与鲁四老爷俱有了考量。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shibashu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