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独治大明 第171节(1/3)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帝设新考,状元武魁

    明朝采用的是卫所制,卫所官兵皆是世袭,所以武举制度一直没有形成定制。

    直至成化十四年,汪直意识到大明军队的中层军官已经走向腐化,故而这位被后世史学家以“竟良死”来表达不愤的权监请求成化帝参照文举设武科乡、会试。

    虽然明朝武举由此正式走向常规化,但其实存在一定的局限

    武举所面对的群仅仅只是各地的军,由于武举文试门槛和卫所级军官可以轻松打击,所以很多卫所众的军丁压没有参加武举考试的资格。

    朱祐樘自然能够看到这武举的弊病,但武举的功效显而易见。

    虽然明朝武举有所不足,但在大明武举中走不少大名鼎鼎的名将,如俞大猷和戚继光都是武举

    正是如此,即便大明的武举有所不足,但还是能够从中挑选不少实用军事人才,故而只需要行微调即可。

    有别于文举考试几乎固定的考试时间,武举考试时间则显得更加的灵活,且时间跨度亦会大大缩短。

    此次武举恩科是弘治元年二月在两京十三省举行武举乡试,而本月则在京城举行武举会试,跨度不足半年时间。

    在考试的容上,朱祐樘同样了一些改革。

    跟传统“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有所不同,此次恩科会试更着重于武艺,从而减少权力的寻租空间。

    其实这个时期的大明军队恰恰不缺少擅于兵法的将领,毕竟很多世袭的级军官都是从小熟读兵书,军队反而少了那敢于跟敌人玩命的勇气。

    至于原本武举定考的四书题,学习儒家的那仁义德的思想,却是被朱祐樘毫不留地取消,改为默写武经。

    正是如此,此次的恩科武举其实更加注重考生的“动手能力”,而不是他们所喜的“理论能力”。

    另一方面,武举还暗藏着一场选

    以前不懂儒学和兵法理论的军丁,几乎是没有之日,但此次武举会试则给这些群一个机会。

    朱祐樘在年初时,便旨着令各县不限,推荐能运八十斤大刀者,故而各地有很多目不识丁得以前来京城参加武举的会试考

    其实大明各地卫所并非真没有骁勇之士,只是他们通常穷苦,不说很难拿到武举乡试的机会,而且他们压没有钱读书识字。

    此次仅仅以力气为门槛,不仅底层百姓中的大力气有机会赴京,很多在卫所中不得志的军丁亦有了参加武举的途径。

    只是有别于传统的武士功名,这些特招的大力士仅仅只参加运刀和武艺比拼,而他们得到的是朝廷特别授予的恩科武生功名。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shibashu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