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朱翊钧忽的灵光一闪:“这……会不会才是这么多言官弹劾海瑞的真正原因。”
于是,第二日讲结束,老师没有拖堂,学生倒是把老师留了
来。
“丁,指十六至六十岁的合龄男丁,粮指田赋。粮之多寡取决于地亩,因而徭役之中也包有一
分地亩税。”
张居正就说:“所以太祖
皇帝规定,此地赋税
于其他地区。”
朱翊钧说:“只说是一
新的赋役改革,没有展开
说,我看得不是很明白,只知
及了当地士绅权贵的利益,阻力很大。”
张居正摇摇:“是因为一个人。”
他才十一岁,连大明帝国现行的赋税制度都还没有搞明白,竟然会对“一条鞭法”兴趣,这让张居正十分意外。
“因为这就是阁给海瑞的任务呀。”
朱翊钧兴趣的正是这个新政,他拿
一张纸,一边看,一边将不懂的地方记
来。
朱翊钧又问:“是因为江南乃富庶之地吗?”
朱翊钧笑:“我知
此人,当年太祖
皇帝打天
,此人盘踞江南,负隅顽抗。”
“谁?”
朱翊钧:“记得,黄册以每
登记人丁,鱼鳞册则是绘制了各地的农田。”
“首先是田赋,也就是田亩产量的一定比例征收赋税,这叫税粮。”
冯保拿起那封奏疏随意翻了翻:“这上面没说吗?”
“没错,所以大明的赋税及徭役制度主要就是以黄册和鱼鳞册为据。
朱翊钧拿海瑞的奏章,对张居正说
:“我对这个‘一条鞭法’不是很了解,张先生可以给我细讲一
吗?”
冯保走到他旁,低
一看,只见纸上写着醒目的四个字——“一条鞭法”。
这个因果关系,他没有明说,但朱翊钧也听明白了,这是一惩罚
的赋税。
朱翊钧叹一气:“听起来好复杂呀。”
“徭役有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其中以里甲为主,以黄册登记的每
为依据,
又
丁粮多寡分为三等九则,作为编征差徭的依据。”
本章尚未读完,请击
一页继续阅读---->>>
“没错,颇为繁琐。”张居正与
他笑:“我想,关于这个‘一条鞭法’,由张阁老来给殿
细讲,最合适不过。”
朱翊钧合上奏章,问冯保:“大伴,这是什么意思?”
”
“照太祖
皇帝的祖制,全国大
分地区,在十之有一,而江南地区稍多一些,通常在十之二。”
“殿可还记得,上次,咱们在讲清丈土地的时候,提到了黄册和鱼鳞册。”
冯保站在一旁,心:“张阁老,你是真敢说。”
“张士诚。”
冯保看着他,十来岁的孩,竟然能有如此
层次的思考,实在了不起。
他能对新政充满好奇心,这对于张居正来说,求之不得,他要听,张居正自然要细细的给他讲明白。
朱翊钧问:“比例是多少?”
朱翊钧歪:“为什么?”
“据年景和地方不同,朝廷在全国征收的田赋也不同,每年都会对不同地方的土地
行评估,确定其应纳的田赋。田赋的征收主要是
照田地的面积收取,鱼鳞册上也分了土地等级,征收比例也不一样。”
朱翊钧,又问
:“那徭役呢?”
奏章中,零零碎碎讲了许多海瑞这半年多来在应天十府的工作,除了巡视境河
,兴修
利,通
海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推行新政。
张居正看着他,笑得包容又溺。他只是个孩
,生
在
,锦衣玉
的皇太
。
这么大还未见过田地,更为见过农民耕
,能问
这样的问题并不奇怪。
意外过后,仔细一想,朱翊钧就是这么一个好奇心旺盛的孩,只要他对一件事
兴趣,就一定要刨
问底,
明白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