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09节(2/3)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而后,他再向朱翊钧透了几个至关重要的人关系:第一,王崇古曾经是俞大猷的副将,连俞大猷都只是个广西总兵的时候,王崇古已经被提为宣大总督,提他的人,正是拱。

    隆庆也觉得他的儿……

    即便王崇古积极推动这次封贡互市,多少带了那么私心,但朱翊钧相信,他的初衷一定是于有利于国家和百姓考虑。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就是皇太现在还没有阁讲学,仍然由张居正一个人讲,这一始终让他有介意。

    第三,王崇古和杨博是儿女亲家。

    杨博是个手握兵权的文官,既能动也能动手,严嵩父都不敢惹他。

    像他父皇这样,认准了一个人,放权并给予充分信任,似乎也不太行,国家从泥潭中渐渐走来,可权力的膨胀让大臣变成了独断专横的那个,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第五,张四维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

    隆庆也觉得他的儿已经不小了,读书又那么好,是该到了阁讲学的

    现在,阁只剩三个人,李芳本来就是个泥菩萨,认人。陈以勤走了、殷士儋走了、赵贞吉也走了,得嘞,他也别留在阁碍别人的,还是赶把首辅的位置腾来,回家著书去吧。

    从嘉靖到隆庆,朱翊钧跟着皇爷爷和父皇见过太多朝堂上的争斗与倾轧。对于党争,他已经有了全面且刻的认识。

默认了他的猜想。

    这样的分歧和竞争时时刻刻存在,并且不可消弭,对于帝王而言,党争也是制衡权力的一手段。

    第二,王崇古是张思维的舅舅。

    第四,他们四个都是山西人。虽然拱籍贯是河南新郑,也总被人称新郑,但他祖籍在山西。

    其实这件事,张居正也是很久之后,久到张四维取代他当上首辅,非但废黜新政,更是攻击他的改革是“务为促急烦碎,不合祖宗之法,使士绅地主丧其乐生之心”,才知,此人一直以来,与拱都有着隐蔽且密的联系。

    拱顺利坐上了首辅的位置,手底却只剩一个人,张居正与他政见相和,他暂时还没打算让人

    一边提倡遵循旧制,另一边提倡改革新政,两边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据理力争,这就是党争。

    朱翊钧觉得,像他皇爷爷那样,独断专治,把大臣当提线木偶,看他们争来斗去,以巩固自己的权力,显然是不行的,整个国家被他们搞得一团糟。

    是否阁读书对皇太而言已经不那么重要,但对拱很重要。

    孩越大,越不好培养。虽说当年他到裕王府充任讲官的时候,当今圣上也只有十四岁,可是在那之前,圣上只是由太监开蒙,识了些字,读了读《三字经》而已。

    郭乾说王崇古有私心,指的应该也是张四维家里经商,而行贸易的市就设在宣府、大同两大重镇的边境,谁能从中获利不言而喻。

    毕竟皇太年底就要十三岁了,十三岁,那可不是小孩,再过一年,就能加冠、大婚了。

    朱翊钧看过王崇古以往的政绩,他一个士,能在东南地区跟随俞大猷在海上大败倭寇,战功卓著。这些年来总督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宣府、大同等地军务,多次率兵击退来犯的蒙古落。

    疑惑朱翊钧许多年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当年,严世蕃说天奇才有三个人,他自己、陆炳还有杨博。他拉拢了陆炳,却没能拉拢杨博。

    如今这位皇太,《四书》《五经》都已经读完了,批阅奏章比皇上和司礼监都要仔细,条分缕析逻辑严谨。比其他的父皇,更能胜任皇帝这份工作。

    后来,隆庆元年京察,明明是时任吏尚书杨博被弹劾,说他偏袒陕西籍官员,拱却站来,替他拉了所有仇恨,最后被徐阶得致仕。

    而另一边,徐阶也在极力拉拢他,他却不为所动。

    有人的地方就有立场,立场会天然的将人分成不同派系,有派系就有党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