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罕
庆历元年八月初十,杜中宵已在国监读书一年有余,
看着就到了发解的日
。从前数日到见不到影
学生,这些日
天天都到,不为学习,就为看看今年有什么新政策。
杜中宵与苏颂一起,拿了自己新写的文章给他看。
苏颂看了一遍,笑:“一年时间,杜兄文章当刮目相看。想刚见杜兄时,文章宥于格式,未免病弱。到得今日,一气呵成,颇有气势。似这般文章,何愁不得发解。”
杜中宵叹了气:“这一年我费尽无数力气,说废寝忘
也不为过,自觉
步颇多。只是现在秋试在即,心里却忐忑起来。唉,终究还是年轻沉不住气。”
正在这时,一个国监学生从外面跑
来,
声
:“朝廷诏旨,今年罢一切公卷。诸位,有还在准备的,可
一
气,不用费这个心思了!”
喊的人副兴采烈的样
,显然是自己没准备好,幸灾乐祸。
一众学生听了,表不一,有的喜
望外,有的大失所望,一时
成一团。
杜中宵笑:“我跟朝中官员无亲无故,自觉文采也不
众,哪里来的公卷投献。此番罢了,正合我的心意。只是苏兄要吃些亏,少了许多照顾。”
苏颂不在意地笑笑:“我并没准备行此等事,又何来吃亏一说?”
公卷是从唐朝沿袭来的习惯,在科举考试之前,考生选自己平时得意的诗文,汇成册
,献给主考的考官。哪怕考时一发挥不好,有公卷的印象,也未必不能发解。不过随着在发解试中推行了弥封、誊录制度,公卷的作用可有可无。不过有那些考官特别重视的考生,还是能从文章的习惯用语中,发现蛛丝
迹,甚至有的定好暗号,成为作弊的途径。今年权知开封府的贾昌朝,上奏全面取消,是科举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至此,后人熟悉的科举制度,才算正式成形。
州军的发解试,依惯例士科由通判主考,诸科则由录事参军主考,没有通判由改由判官,判官不通文词则别选幕职官。惟有国
监和开封府是例外,由朝廷指派专门官员主考。此时正是确定主考官员的时候,有门路的考生正在努力准备公卷,这
诏旨一
,让许多人的努力成空。
杜中宵来自小门小,朝里就认识一个李兑,想投公卷也无
投去。而且这一年他
的文章,全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中规中矩,乏善可陈,献给人家反而自曝其短。取消公卷,对他是好事。
国监的学生数百,但
理松散,虽然有直讲授课,但并不
制,平时在这里听课的人并不多。像杜中宵和苏颂,便是各自选合心意的科目和讲官,断断续续来这里学习。这一届的学生,并无杜中宵前世有印象的人,跟学生的
往更少。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shibashu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