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60节(2/5)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杜中宵:“原先文字过于繁复,若有不识字之人,恐有错漏之。上面的数字,源印度,随释教而传中原,只是识者不多。我略改了一,便于书写,用来记数。”

    而且表上不再用汉字,而是使用了奇惯的简单图画来代替数字,好像符文一般。表的面,有一行说明,上面的符号各自是什么数字,从零到十一一对应。

    罗景急忙谢,喜孜孜地收了起来。他在酒楼记账枯燥乏味,而且收远不能与陈勤相比,对陈勤颇有羡慕。若是自己也有个差不多的差事,那就千好万好了。

    “无妨,你带回去就是。给你三天时间,把牧场的账目再理一遍。若是得好了,我另有重用。”

    多学多炼

    用加总的办法计算财政数字,是统计学和数学不发达,不得不采用的办法,实际很不确。如市价一两银相对于钱是变动的,从不足一贯到两贯,年年不同。粮价更不用说,米价、麦价和粟价都不同,帛价也是一样。仅仅这个单位的略,就造成了无数的浪费。而不如此计算,以现在的制度和人力,是完不成财政统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罗景有些为难:“不瞒官人,那事,永城县里哪里有卖?小的即使想学,也买不来。”

    正要让罗景和陈勤离去,杜中宵心中一动,问:“你既会记账,可会用算盘呢?”

    罗景拱手:“不瞒官人,小的以前见别人用,大致知如何使用,只是不熟。”

    杜中宵倒没想到永城县里没有卖的,便摆手:“那便算了,你回去我所写理牧场账目即可。”

    杜中宵:“我在京城的时候,见有店家使用,甚是好用。整理账籍免不了要算数目,若是会用算盘,便就方便许多。若是好用,回去好好练一练。”

    罗景接了差役给自己的一项纸,见是杜中宵所画的一个表格,填的是今年所买的三匹良,与几匹成功,生了多少小。小又分多少公母,各有编号,每一项后面都有加总。与以前用文字记述不同,这纸上是分为格,分别填去,各项统计结果一目了然。

    不是发展工业,还是经展经济,都会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不说那些复杂的数学理论,哪怕最简单的四则运算,能够算得清楚的人就不多,算得又快又好那就更加罕见,整个永城县里都没有几人。杜中宵教过陶十七四则运算,几个月了,用纸笔算乘除还是艰难无比。这还是有天赋的人,若是平常人数年学不会都平常。

记法,你拿回去,把其余的也这纸上所列,重新填了与我。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错了。”

    记账为什么用前世的阿拉拍数字,又要会用算盘呢?简单地以牧场统计来说,除了各各样牲畜的数量,还有一个加总。即把所有的牲畜,全都换算成,不是三只羊还是四只羊算作一,最后的总数是要的数量。这样,才好计算牧场多少面积可以放养多少牲畜,冬季要备多少草料,牧的绩效如何。这个理跟朝廷财政账籍,使用贯石匹两作单位是一个意思,即一贯钱、一匹帛、一石粮和一两银大致认为价值相等,是一个财政单位,由此计算财政收和支

    看了好一会,罗景问:“官人,不知因何用这图画而不使用文字?”

    其实与读书识字比起来,简单的数学知识用更大,也更迫切,奈何却没有合适的教材,更加没有合适的教育机构。算书自然是有的,现在市面上卖的便有好多。但那些算书,先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读得懂,学得会更不容易。这个年代会计算的,首先要是读书人。

    “哦——”罗景。这些读书人的事,自己是搞不清白的,也没必要搞明白。“官人如此记账,看起来有些好。只是到底有何好,该如何,小的还要用心揣磨。”

    教育是一切的基础,世间哪有那么多天才供自己使用?只有合适的教育机构,才能大培训合用的人才来。想到这里,杜中宵拿起案上一封公文,正是夏竦要在亳州建州学,让永城捐些钱去的。广建州学是范仲淹等人的政治主张,这上面,夏竦是完全合的态度。

    看着罗景和陈勤离两人去,杜中宵心中寻思,倒是忘了这个时代算盘并没有普及。这个年代算盘是有的,杜中宵确实在京城的店铺见过,只是当时没有向心里去。这个东西制作并不难,不行的原因不是因为制不来或者买不到,而是因为会用算盘计算的人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