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21节(2/4)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党项叛宋建国,隔断了西域商路,也断绝了那里与中原的往来。留在河西和西域的汉人,失去了中原的基,逐渐番胡化。加上西边黑汗国不断侵,伴随着宗教因素,那里的汉化彩逐渐变淡。

    昌和于阗通中原的一南一北两条商路,后人称为南北丝绸之路。兹现在属昌治,那里的人善生意,北路的商队多是兹人。

    与冯原聊了一会,杜中宵问:“来的人有多少?有没有安排住?”

    听了冯原的描述,杜中宵也不由唏嘘。从汉朝起,河西四郡已经是汉地,以汉人为主。后来各朝代不断迁番胡,突厥从北来,吐浑、党项从西来,慢慢占据了从黄河上游的河曲,到火山军这一带的黄河中游河曲的广大土地。如此时立国的党项夏国,境汉人不过十之一二,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已经完全成了胡地。河西四郡被隔绝在外,慢慢被周边吞噬。

    冯原招募来的这些匠人,原都是在河西数郡居住,以汉人为主。随着党项不断西,他们从西凉府一直西迁,到甘州、到肃州,最后数郡的匠人都集中在汉人为主的归义军。最终元昊攻破归义军,他们昌,其中一漠北,到了鞑靼人地盘,多聚集在商路附近。

    张君德看着范黑几个少年,从城里回来,满面给光,兴奋地议论着城中光景,摇叹了气。他们这些人本是居于河西各地,一路逃难,聚到一起。跋涉数千里之遥,九死一生,才回到中原。对于老人们来讲,可以说是两世为人,都小心谨慎。少年们还不知人生艰苦,一到这里便就相约城,喝酒吃,让张君德这些老人看着提心吊胆。

    与昌相比,于阗国在南,与中原的商路,是走河湟吐蕃地区秦州,主要跟宋朝贸易。于阗国势弱,受到黑汗国的威胁,渐渐有臣属的迹象。黑汗国的商队,经常也借用于阗国的名义,到宋朝贡希图赏赐。对于中原人来说,这些远在天边的势力本分不清楚。

    千里来归,谁知面对的官府是个什么样?十几年间,张君德经过了数次改朝换代,日一天比一天难过,谁知回到中原是个什么样?这些河西土著,祖上几百年前迁去河西,中原对他们来说早已成了丽的传说。数百年后回归,人人惶恐。

    自元昊攻破沙州,现在西域有三大势力。西边的黑汗国最盛,不断扩张。昌回鹘其次,于阗国势力最弱。太宗时候党项未叛,路畅通,王延德奉旨使昌,那里与宋朝的关系络了一段时间。后来太宗北伐契丹失败,消息传到西域,昌与宋朝的关系就冷淡来,与契丹亲。最近一二十年,昌都与宋朝再没联系。他们跟中原的商路,是沿山以北的大草原,与契丹贸易。

    自汉到唐,中原政权在西域维持了千年统治,汉化程度很,官民大多心向中原。宋朝在那里的影响力面临最大的两个问题,一是路不通,不便。再一个就是军事上被契丹压制,一般势力,都是向契丹称臣,同时想方设法跟宋朝生意。

    叹着气回到帐里,张君德对围在一起的几位老人:“今天有一二十少年人,不听劝阻,执意城玩耍,各自回去之后,严加约束。我们这些人聚在一起,结社起誓,一路东来,不知经了多少辛苦,才终于到了地,不可贪一时享乐,坏了大事。路上大家也看见了,契丹和党项正在大战,惟有中原平安。宁太平犬,不为离人,不真正安定来,

有官府招募工匠,欣然同意回归。不多久遇到昌国向契丹贡的使臣,跟随他们到了丰州,又辗转到了唐龙镇来,找到冯原这里。

    冯原叉手应诺,去向城外的人报信。

    火山军以北的这一片土地,后世称为河,黄河百害,惟利一,指的就是这里。这一带加上党项兴庆府和灵州一带的溉平原,是经营西域的基,河西四郡就是路,没有基,路也就没了。

    杜中宵:“他们千里远来,不可慢待。这样吧,我这里备好酒好菜,今夜请他们。明日便由军兵护送,径去火山军。他们将来是有大用的,不可在唐龙镇久待。”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回归

    冯原:“一百余匠人加上家眷,加上一些随同前来的人,约有三百余帐,现在城外扎营。”

    党项这数十年的扩张,从河西四郡被赶来的汉人其实很多,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