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49节(2/4)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坐不多时,韩月娘让人抱了儿来,与杜中宵相见。

州过县,都要由沿途州县接待,难免扰地方。自己是为朝廷分忧,对地方官来说,可是讨厌得很。要及早上路,赶在季劝农之前到达唐州,不然像过街老鼠一样,可是不好。

    见到杜循和韩练,杜中宵急忙上前行礼。

    杜循:“你前些日说要到唐州任职,从这里过,我们日日等在这里,可算等来了!”

    还未,就见一个中年人带了一个小童站在庄前,见到杜中宵一行到来,急忙上前行礼:“学生李先,见过运判。”

    杜中宵听了哑然失笑。他倒

    众人了庄,在厅里分宾主落座,杜中宵对李先:“阿叔,不知大郎可曾读书?”

    杜中宵吩咐属吏,安排人带队伍先行,官船在这里等自己一日,带着十三郎了船。

    李先兴兴地收了。澄泥砚也是名砚,虽然比不上端砚名贵,在北方也是屈指可数的了。不在于这东西值多少钱,这代表了一份,李杜两家的世延续去。

    李兑现在任同知谏院,官职没有杜中宵,职事却比杜中宵清贵。而且台谏升官容易,两家地位现在相当,又有几年前带杜中宵京的,李杜两家关系和谐。这,地方官也不敢轻易得罪。

    杜中宵:“孩儿不孝,劳烦阿爹和岳丈久等。”

    说完,指挥随着来的庄客,搬了杜中宵的行礼,一起向不远的庄行去。

    杜家建的庄离着蔡河不远,不到一个时辰,便就到了庄前。

    杜中宵急忙,问了才知,原来李先是同乡李兑的堂弟。从小读书,还没有中士。没中士的读书人,对官员自称学生,是此时风俗,倒不分年龄辈分大小。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儿,小家伙躲在杜循的时候,不时探小脑袋,看一杜中宵,又飞速地缩了回去。杜中宵见儿有些怕自己,取一包饴糖,放到他的面前:“你过来叫阿爹,我给你糖吃。”

    李家是本乡大族,杜家因为杜中宵中了士,算是后起之秀。两家本来是世,这几年关系更加亲密,隐约间,临颖的事大多都是由这两家主。到这里官的,都要卖这两家的面

    杜循和罗景已经从蜀地返回,跟韩练早早等在码那里,见杜中宵官船到来,急忙迎了上去。

    杜中宵看着李玉,命十三郎取了一方砚台来,送给李先:“我在河东路为官,有友人送了这方澄泥砚,说是用黄河之泥制成,极是好用。送给令郎,让他用功读书,传承家风。”

    开封府派了一队兵,沿途护送,沿蔡河而,一路无话,没几日便就到了许州。

    杜循笑:“自家人,说些什么。我们在乡置的庄,你还没有看过呢,这一次在家多住向天。”

    小家伙躲在杜循后,:“我前些日吃糖多,妈妈不许吃了!”

    从京城发,先坐船去蔡州,再由蔡州到唐州,恰好路过家乡。在那里接上家人,随自己到唐州去赴任,免了他们京城的路上奔波。好在回京之后,自己的职事一直没定来,韩月娘没有前来。

    杜中宵以前对乡贤没有概念,现在自己家成了乡贤,慢慢也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一个县里,两个士,仕途还都不错,自然而然就成了德望重的人。随着家境越来越富裕,资源越来越多,不你愿意不愿意,在地方上的话语权都会越来越重。本县了什么事,不是修桥铺路,救灾济荒,还是地方上现事,人家闹矛盾,都会找到家里来。慢慢地发展去,自然而然就掌握了地方上的权力。至于得到这权力之后怎么,就看个人了。以前的吴克久,便是不会人,杜中宵中士之后只能黯然离去。

    杜中宵:“朝命在,不能耽搁,我只能在这里待一天。明天必须发,不然队伍到了蔡州,我人不在,只怕会让人闲话。”

    听说杜中宵今日回乡,李先特意带了儿玉过来拜访,让杜中宵认识一。这是地方上大族联系亲的事,有了这一面之缘,以后就有很多方便。就如当年杜中宵考士的时候,李兑看有几争可造之才,便就带了去京城,算是结个善缘。

    李先:“我读书之余,也曾教他认了些字,只是启蒙,还没有正式读书。”

    杜循急忙,拉住李先的手:“兄弟,我们世,你如此,岂不是折煞了犬!他了个养家吃饭的官,也还是你的世侄。你自称学生,岂不是羞死了我!”

    韩练:“现在大郎是朝廷命官,天大的担上,哪里由得着自己?亲家,我们不要在这里久站,接大郎回家里去,摆个酒席接风。家里许多主、庄客,还没有见过大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