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56节(3/5)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细,已经成了陶十七的左膀右臂。

    杜中宵编的三本册,给了罗锋不一样的思路,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原来世间还有这样的学问,还可以这样学问。他小时虽然读书认字,但后来家境中落,没有了学习的环境,不通经史。这辈再读书考士是不大可能了,学些别的知识,到衣无忧未尝不是一条路。

    今天相州匠人的表现,让他暗决心,多多用功,研采矿冶铁的知识。如果这里真是大矿,以后得大了,自己成为其中翘楚,未来也是个前程。

    推而广之

    看着堆成山的柳条箱,苏颂:“这三年来,留在永城的那台机我用心良多,然而并没有多大的收获。现在烧同样的煤,力气比以前大了两三倍,然而无论用什么办法,还是这样的庞然大。这东西只用能在船上,若是用来制车,什么路都压坏了。”

    从杜中宵制第一个蒸汽机的模型,到现在已经十年了。不但是杜中宵、苏颂和韩绛等人,还有其他一些对机兴趣的文人,更有许多能巧匠,加到对机的改中。

    这个时代的人,其实还是有很多对这些有兴趣,愿意投其中的。不过技术很少跟工农业相关,更多的是用在天文仪这些大上的项目中。天文仪更加密,而且不惜工本,很多机械机构被发明来。

    不过十年时间,蒸汽机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一是太过于沉重,要么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要么就只能安装在船上。就像现在汴河上用的,一艘大船就装一台机,货船都不了,只能当拖船。运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太多,大家一心想的,是用这机制车,能够在路上跑。二是功率太小,偌大的机,真正制成车,也拉不了多少货

    杜中宵也曾经想造一段铁路,用蒸汽机拉火车,慢慢行试验。可铁从哪里来?铺在哪里?更不要说功率太小,拉的货太少,还不如车呢。这机真正要想实用,必须要更大的功率,减小积,不然就只能是个原理机,供人研究而已。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使用了压蒸汽之后,的密闭。汴河车船上用的是小毡,温之老化得非常快,跑一趟就要行检修,把所有的密封垫片换一遍。繁忙的汴河可以这样,对朝廷来说成本可以承受,其他用途就难了。

    看着苏颂一副有心无力的样,杜中宵也有些无奈。自己是中人之资,能有现在的成绩,就已经耗费了无数心血,天天搜刮肚找记忆中的知识。苏颂这人可是天才,不说这个时代,数千年来都是数得着的。如果他也能受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汽车、飞机说不定都可以搞来,蒸汽机又算什么。

    苏颂都觉得改艰难了,如果没有大的突破,很可能这机真地已到时代的局限。

    两人讨论了一会现在机遇到的瓶颈,杜中宵:“现在里的汽,温度太,压力太大,密封不易。而如果不如此,则机庞大,力气太小,此是两难。年初时候贝州之,我带了火炮前去助阵,帮着破城。从那时起便就想着火枪火炮,一样是弹和膛密闭不严,得不够远,威力不够大。苦思冥想了几个月,终于想一个办法。就是弹不用圆的,而是后面带个尾片,火药引燃之后,用里面的气把尾片压开,封闭膛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shibashu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