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66章 原因(1/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书接上集。上官云英继续讲故事。

    第四、为了抑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利贷,控制价,改善财政,王莽在始建国二年诏实行五均六。所谓五均,即在安、洛、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城市。

    设五均司市场,理市场。

    各城设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工商各业,向市中申报经营,由钱府时征税。

    每季度的中月由司市官评定本地价,称为市平。于市平,司市官照市平售;低于市平则听民买卖;五谷布帛等生活必需品滞销时,由司市官本价收买。

    百姓因祭祀或丧葬无钱时,可向钱府借贷,不收利息,但分别应在十天或三个月归还。

    因生产需要也可贷款,年利不超过十分之一。所谓六,是由国家对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实行制,不许私人经营;控制名山大泽,对采集者征税。

    从五均六政策的容看,如果认真推行是可以得到良好的社会效果的。

    但五均的前提是政府必须掌握相当数量的商品和货币,并且有有力的理手段。

    由于没有这两方面的条件,王莽只能依靠富商大贾来推行,反而给了他们搜刮百姓的机会,形成危害更大的官商垄断经营。

    由国营对盐铁等实行统统制,早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再次实施自然不会有好结果,而由国家控制名山大泽,实际只是给主官员增加了财源。

    最终,国家没有增加收,百姓却加重了负担,正当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也受到打击。

    第五、王莽古不化,认为改制后-切都要符合古义。

    于是掀起了空前绝后的改名运动,无论地名、官名、建筑名,几乎都行了修改,而且还任意调整行政区划和行政门的职权。

    此后仍一改再改,有的郡名一年间改了五次,最后又改还到原来的。

    官吏和百姓难以记住,所以每次颁发诏书和公文,都要在新名后注旧名。

    频繁的改名给正常的行政工作和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麻烦,造成官民心理上的厌恶。

    王莽失败的原因: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shibashu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