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20章(2/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毕竟说到底,诸百家思想基本都是当时人们对于治理国家的一次探索。

    明朝是比较两极分化的,思维固化的,那是一个个老学,把孔孟之捧起,容不得人说他们一句不对。

    思维开放的,则是本不觉得孔孟和程朱思想算什么好东西,嘴上承认人家是先贤,实际行为中本不鸟这些思想。

    从这方面来看,被董仲舒改革过的儒家为什么会成为后来的显学,也是因为抓准了皇帝们的心理。

    心态崩了的,已经有跑去哭昭陵的了。

    此时此刻,听到伍华的嘴炮,董仲舒再次轻轻地破了防,只是因为伍华已经来了太多次,董仲舒已经有抗,一般的话语对他已经没办法产生大伤害了,就算破了防,十万血量也不过是-1-1-1罢了。

    但是研究的透彻,也就意味着蒙古人也懂得儒家的路,用但不信就是元朝层的现状,所以伍华开骂儒生的时候,元朝官员丝毫不觉得有什么:我又不是儒生,什么?你问我考科举的时候读的是不是儒家经典?(蒙古人也考科举,和汉人南人分左右榜)只是用了他们的学问罢了,怎么能算是呢?

    什么?你说汉人书生崩溃了很多?那关我们蒙古人什么事呢?

    沉睡在昭陵的太宗:不是,这关朕什么事啊?朕怎么为你们主?!

    啊?你说你们是学派不是教派?可是你们儒家的事和人家宗教也没什么区别啊?

    别欺负我们蒙古人没有见识!我们都知,中原三大宗教:儒释。

    一般中原人,这三个当中总会至少信那么一两个,你们儒家香火那么旺盛,怎么就不算是宗教了呢?

    我们蒙古人信的是小乘佛教,又不是儒教。

    封建王朝这制,就注定了是实权皇帝的一言堂。

    比起看得开的元朝人,明清两朝是真的骂声一片。

    而人类这,不平时多么理,总归会受到因素影响。

    不过董仲舒的心态好,不代表所有的儒生心态都好。

    不得不说,元朝虽然开了科举,但是蒙古人欣赏的还是实用主义,所谓“质朴少文”,和唐宋重视文采是截然不同,所以虽然反直觉,但是事实上蒙古人对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并不少。

    更别说刘彻,实打实的双标,就没照律法来过。

    李世民一代英主,对自己的孩也很是纵容。

    相比之,元朝大分官员都很淡定——因为他们都是蒙古人。

    秦始皇认同法家的秦律,不还是没直接照法律砍了赵

    甚至清朝骂得更厉害一些。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