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74章(2/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帝王的必备修养,睁着睛说瞎话,甩锅一定要第一名。

    等等!凭什么不能甩啊!我大明又没被洋人拍照片!

    看到这条弹幕,有人不禁猜测:【因为他看到的悬崖峭光秃秃是红的?】

    不提苏轼怎么询问赤的位置,伍华的直播还在继续。

    “只能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时候百姓看到的山基本是秃的,明明宋朝之后儒生地位大幅提,但是他们都没学会孟先师的理念。”伍华说

    苏轼:等等,我去的是假景?那真的赤在哪里?!

    “也就是说,从北京到江南,沿途的山都是秃秃的。”

    也有人非常清醒,提醒:【据说苏轼去到的不是真正的赤,你觉得他为什么会误会,并且写赋呢?】

    朱棣甚至还发了弹幕:【朝鲜人不可信,怎么能拿他的记载当论据呢?】

    【不敢想象苏轼面对秃秃的江两岸,还写了赤赋】

    明清儒生:不是,你怎么知我们没努力改善环境?!

    苏轼:……啊这,很难吗?

    “然后还不忘说:自北京以至于此,山皆童秃不。”

    刚准备甩锅说都是大清来的好事的朱元璋等人:……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当然,如果大明想把这个锅甩给大清,也有难。”

    “清朝末年,外国人来华国,拍摄了一系列的照片,里面的山都是秃秃的模样。”

    【没错!如果照韩国人的记载,几百年后考据用了韩国的历史记载作为依据,那多离谱啊!】

    ”他记载:其山童,其川污,其地沙土扬起,尘埃涨天,五谷不丰。”

    生民间知有多秃的朱元璋理直气壮。

    “当然,这也是因为明清人快速增的影响。”

    看到这个弹幕,不少现代人受。

    孟:我就知天幕不会放过我!还有什么,来吧!

,都是去陇西伐木,然后运回汴梁。”伍华说着:“苏轼有诗描写,‘有山秃如赭’,沈括也在梦溪笔谈里说,‘今齐、鲁松林尽矣’。”

    伍华话一说完,朱棣就激动了:“又是朝鲜人?这肯定是他们诬陷我们宗主国!咱能那么竭泽而渔吗?”

    “明朝时期,有个朝鲜人记录了大明山的模样。”

    不仅朱棣这么想,朱元璋也是这么想的,甚至朱棣的孙也是这么想的。

    “虚假的孔孟继承人们并没有认识的植树造林的重要,明清两朝砍伐更甚一筹。”

    【只能说人菜不能怨景差,看我们东坡先生,多厉害,看到秃秃的山都能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