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九十一章 职业病又犯了(1/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距离夏鸿升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奏对,已经过去了差不多快要半个月。李世民话没说,就是一句“此事乃百年之计,朕需细细思量”就把夏鸿升给打发来了,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信儿了。夏鸿升只能一边吐槽着我把这千年后的民族政策都给你胡咧咧来了,你好歹给儿赏赐意思意思呗,千儿八百贯的对你来说不多对我来说不少,怎么就没信儿了呢?一边老老实实的每天去弘文馆里上学。中间倒是嫂嫂终于到了安了,一见面,便又是抱着夏鸿升一阵涕泪齐,嘴里不住的叨念着祖宗开,还不停的掐自己,生怕这是在梦,夏鸿升了老大功夫才将她安抚来,让她相信自己现在已经真的是大唐从五品开国县男了。

    是以这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夏鸿升过的很是安稳,皇帝也没有召见,庄那边的宅还没有盖成,有工营造监的人看着,他也不用费什么心思,整日里在弘文馆跟一帮同窗浑打科,因为他有许多趣闻,又容易相,所以在弘文馆中也颇受迎。

    只是夏鸿升觉得,古代人真是太辛苦了,尤其是古代的学生,早上起得早不说,一整天都是那些之乎者也这个曰那个云的,也不知缓缓脑,刚开始还好,时间了脑里面及时一团浆糊,偏偏书本里的字密密麻麻的⊥,竖排在一起,还没有标符号隔开,那家伙看起来跟咒语似的,看一会儿都,也不知其他人是怎么来的,到底是从小看惯了啊。而且有时候先生讲解的理,在夏鸿升看来全然不是那么回事,甚至有一些断句方面的错误,后世里的学者经过考究行修正了,可是现却还是错误的断句,也就导致了错误的意义,夏鸿升在面急的是抓耳挠腮,没办法,后世里的职业病:怎么办,这句话翻译错了啊,好想给他纠正过来……

    比如现这位正在前面唾沫横飞讲的红光满面的弘文馆学士谢偃,就正在讲着孔夫的一句话,这句话在后世里因为断句不同而现了五六的释义,可这位谢先生讲解的,却偏偏是其中被后世里的学者们普遍认为最错误的一。而且教室里都没有个黑板之类的,只靠先生一张嘴在哪里讲来讲去,殊不知许多东西嘴里说着说多少次都没用,而在黑板上写来画来,面的学生直观的去看,一目了然,就可以理解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句乃自《论语·泰伯篇》之中,研其句读(句读:judou,文词停顿的地方,也就是断句),可谓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耳。释其义,何晏《论语集释》之中,乃曰: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也。”谢先生在前面的案几后正襟危坐,摇晃脑的解释:“圣人之且远矣,人不易知。士大夫亦不可窥探一二,何况于民哉?是故,孔圣人认为,可以让百姓照朝廷指引的路走,并不需要让他们知为何要这样走,唯有如此,百姓方才能为朝廷所用,无所背离。”

    谢先生自顾自的讲解着,自我陶醉其中,那副神就如同圣人加了一般。你听听人家的这个解释,百姓只能被引导,却不能让他们知为什么。要是照这样来理解了,那不就成了愚民政策了么?这帮人也不想想,孔夫一贯主张“有教无类”,也就是说不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是中国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孔把一生中的力奉献给教育事业,孔有弟三千,七十二贤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说话的人怎么会主张实行愚民政策呢?这是统治者和文学氓相互勾结的结果,故意曲解先贤的意思来达到自己控制百姓的目的,却被后来的人真理般的给奉行了来。殊不知,开启民智比愚民更加利大于弊,不论是客观上对国家的发展而言,还是主观上的对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地位而言。

    就好比陈胜吴广起义,那把写了“陈胜王”的纸条鱼肚里面和半夜学狐狸叫的把戏就能忽悠住一大批人跟着他造反,这要换到了后世里,哪个白痴会信啊?!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shibashu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