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百五十七章 见面(1)(2/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但一直以来李氏一族野心并不大,无非是甘愿当一方诸侯,宋太祖虽削夺藩镇兵权,但对西北少数民族依然宽宥,“许之世袭”。

    在这段时期,西夏十分谨慎地理着与后唐、后晋、后汉等沙陀政权的关系,和宋辽之间更是时常来往,谁也不得罪,谁也不亲近。

    这分党项羌武装也被称为定难军,其势力范围以夏州为中心,包括夏、绥、宥、银四州广大地区皆称为拓跋氏的私人领地。

    唐朝时,生活在青藏原的党项羌和吐谷浑经常联合起来对抗大的吐蕃。唐宗李治时,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失去依附的党项羌请求附,被大唐安置于松州,后党项羌逐步繁衍成数个大落,其中盟主落拓跋氏大概只占据如今的西夏分疆域。

    此时,经过200多年建设,平夏地区非常富饶,以鄂尔多斯南地斤泽地区为心的牧场,以夏宋界的七里平为代表的农业区为西夏提供了大量的羊粮草,同时鄂尔多斯此时还盛产当时可当货币使用的上好青盐,每年产量可达15000斛左右,因此平夏党项羌可以说是有兵有有粮有钱,天时地利人和均占,势力逐步膨胀起来。

    唐僖宗时,党项首领拓跋思恭被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因平黄巢起义有功,一度收复安,再次被赐姓李,封夏国公。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

    意思就是他们曾经附过中国,也曾脱离过中国,游离在外,说白了就是反骨仔属自古有之。

    唐开元年间,居于青海东南和甘肃南的党项羌非常恐惧四劫杀的吐蕃军队,向唐玄宗求救,被迁至庆州。

    再后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不中原是何人当政,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称臣”,换来该地的统治地位和大量的赏赐。

    党项是羌族的一支,隋书上记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旧唐书》载:“党项羌……汉西羌之别也。魏、晋之后,西墙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

    可当夏州节度使李继捧上台后,况有所变化。

    西夏也由此和大宋之间恶,连连兵发边疆,虽没有大的战争,但小的却是不断。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安史之起后,大唐郭仪怕这些异族闹事,建议唐代宗将当时在庆州的拓跋朝光迁至银州以北和夏州以东地区,这一地区即是南北朝时匈人赫连的“大夏”旧地,当时称为平夏,所以这分党项羌就成为平夏,即日后西夏皇族的先人。

    太平兴国七年,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公元982年,赵光义削藩镇的兵权,把李氏亲族一锅端到京城,准备除西北这一大盘盘踞势力。可李继捧有一名族弟名叫李继迁,志向不凡,知一旦京,无异于蛟龙失,再无翻盘可能。因此借故逃离,遁茫茫草原。

    赵光义当时认为逃跑的小匪帮没什么能耐,折腾不起来,但李继迁却很有政治脑,连娶数位当地豪的女儿作为妻妾,一与地方首领成了亲戚,势力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