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977章 目的地(2/3)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esp;&esp;周边的国家,基本上也就是这样了。李牧把目光投向了广袤无垠的大海,倭国传回来消息,山背大兄王在一休和李重义的帮助,已经拿了日本四岛中的两个,与苏我氏平分秋,基本上算是对峙的局面,谁也奈何不了谁。当然,如果李牧想要拿倭国,也非常容易,侯君集的两万大军在此,只要用船运五千人过去,天平就会被打破。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esp;&esp;李牧凝视这片区域良久,最后拿起笔,在一张纸上写了什么。

    &esp;&esp;自隋开始,这里被称之为求。

    &esp;&esp;他们当然对大唐构不成威胁,而且因为实力的孱弱,他们连给大唐朝贡的资格都没有。但是李牧却很重视这些民族,除了有李重义的关系之外,他知这些民族,在唐之后的辉煌。

    &esp;&esp;他用的是英文,这个时代还没诞生英文,保准任何人都不认识,本不用担心任何人能看得懂。

    &esp;&esp;要知,侯君集的,是大唐最锐的两万人。拥有大唐军队最好的置,他们面对的,是缺少铜铁,基本没有金属护,锻造技术也还没发展起来的倭国的矮小武士,五千人登陆倭国,说是所向披靡一也不为过,除非是中了埋伏,否则没有输的可能。但是李牧不想这么,拿倭国对他有什么好?他又不可能生活在那里,还是维持现有的局面,让山背大兄王一直需要他,他才好继续压榨倭国的资源。否则一旦倭国再度‘一统’,这群忘恩负义的倭国人,难保不会起什么别样的心思。

方能稳妥。如果自己的建议被否了,那也没关系,至少提供了一个思路。反正无论用什么方法,薛延陀都不备撼动大唐的能力,只是时间短,是否面,结果都是一样的。

    &esp;&esp;大业三年,隋炀帝以探访异俗的名义派羽骑尉朱宽前往求。此时求岛上,只有土著,无人识字,也不会讲汉话。由于语言不通,没法与当地土著沟通,只好捉了一名土著人回来差。

    &esp;&esp;此时距离发生这件事,才不过二十余年而已。扬州城,还能找到当年经历过这些事手。据他们说,岛上的土著本就不多,隋军攻打求时,杀了一分,

    &esp;&esp;后世中国的第一大岛,现在上面几乎没有多少人烟。大分的时间,是作为广州往返扬州的停靠港,用以补充淡,或者躲避风浪。在隋唐之前,此地被称之为夷洲,有记载的中原与夷洲的来往,最早可追溯在秋时期的越国,在越国的地图上,就有关于夷洲的标记,但是没有史料可查,而有史料记载的联系,则是三国时期的事了。孙权曾派大将卫温到达夷洲,但并没有真正施行理。

    &esp;&esp;再往,李牧的嘴角微微翘了起来。

    &esp;&esp;次年,衷于开疆拓土的隋炀帝再派朱宽去台湾,劝说土著首领归附隋朝。并找了一个南洋的昆仑翻译,语言不通的问题是解决了,但表明来意之后却遭土著首领拒绝。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听说求人不愿意归附,当然很生气,于是派武贲郎将陈稜和朝请大夫张镇周率东兵万余人跨海攻打求。

    &esp;&esp;契丹、靺鞨,这些民族,是后世辽、金的祖先。他们只是因为生存的地方,限制了族的发展,其实就个战斗力来说,是完全不弱于任何游牧民族的。

    &esp;&esp;求土著哪是大隋军的对手,当然是战败了。隋军一把火烧掉土著落的房屋,俘虏数千人而返。

    &esp;&esp;再往东,就是句丽和百济了。作为李世民的中钉中刺,针对它的战略,怕是早就制定了很多个,李牧觉得自己犯不着再浪费脑细胞了。

    &esp;&esp;看完薛延陀,李牧的目光继续顺时针往,在后世的东北,此时还算是个‘不之地’,说是不之地,但也不是没有人烟。契丹、室韦,靺鞨,不少的小落,民族生活在这个地方。因为气候的关系,这些落都没有办法壮大,而且还要受到周边国家,诸如句丽,薛延陀等的役压迫,生活状况非常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