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980【家访】(1/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抗战时期的教育发展,有两个最为显著的成就——

    第一,国家教育重心,由战前的等教育,逐步向初等教育转变,主要是义务教育和扫盲工作的普及。

    国府明令规定:每乡镇设中心小学,每保设国民学校,均包括儿童、成人、妇女三分,使民众教育与义务教育打成一片。

    当然,不喜国党的朋友,也可以国民政府是在甩锅。因为初级教育属于地方自办,主要经费由地方自筹,中央政府每年只拨发一定数额的补助款。

    不过在1940年以后,由于地方财政困难,行政院和国防最委员会又台规定,将初等教育经费列为“特基金”纳预算,并严禁地方政府擅自挪用。这一举措,极大的提了初等教育普及率,中央政府也相应的增加了初等教育经费。

    第二,中等教育,由战前的英教育,逐步向平民教育转变,一定程度打破了知识垄断。

    以前能读大学的,除了师范专业以外,基本上都属于有钱人家弟,至少也得于小康家,寒门大学生少之又少。

    但在抗战期间,由于大量学生随学校迁,很多都失去了生活来源。别说让他们学费,就连解决温饱都够呛。

    于是国府采取“贷金”制度,说白了就是给学生发放助学贷款,这些贷款其实是不用偿还的。到后来,“公费生”取代了“贷金”制度,公立中等学校直接由政府负责养学生。

    贷金制和公费制,让无数贫寒弟能够免费读中学、读大学,这况在战前是不可能现的。后来60年代到70年代的社会中力量,不是新中国还是台湾,大分都受惠于战时教育的贷金制和公费制。

    虽然学生们普遍吃的是垃圾伙,但至少能勉吃饱饭,至少能读书不是?这方面真不能苛求太多,毕竟国家财政困难,光是每年养学生的钱就够养几个锐师了。

    整个全面抗战期间,教育经费仅次于战争经费,甚至远远于发展农业和工业的预算。

    所以陈立夫后来才有底气说:“我自问七年教育,对得起国人。”

    可以想象当年的景,从国府层到社会底层,中国人在咬牙持抗战的同时,拼尽了全力发展教育事业。就好像一个穷苦人家,在外面受欺负,家里也饿着肚,却勒腰带供孩们读书——似乎这样就能看到一丝对未来的期望。

    这教育工作不仅是在大后方行,国府还在日本占领的沦陷区,建立了102个教育指导区,涵盖18省6市。派遣大批教育奔赴沦陷区,从事公开或秘密的教育活动,联络收敌占区的中小学教师,消灭抵抗日本人的化教育,并积极引导沦陷区的中学毕业生到大后方来上大学。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shibashu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