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史料相比,基本上完全一致,只有两个字不同。
监军与使者宴,乐奏,将左以皆哭。
上一则史料并没有记载“乐奏”这两个字,只是说在席间诸将和士兵皆哭,所以才让楚歌到迷茫,认为这是必然发生的事
。
但现在看来,如果这第二则史料记载的是真的……
那么这个“乐奏”,极有可能是让“将左以皆哭”的一个关键因素!
那么问题来了,乐奏,是什么乐呢?
楚歌又从另一则史料中找到了答桉。
这一则史料是来自于梁朝初年,梁宗在位时期。
“三年七月,上(梁宗)在九成
咸亨殿宴集……”
这段史料记载,当年梁宗在咸亨殿设宴,而乐曲奏响,此时有太常少卿上奏说:《破阵乐舞》是宣扬宗祖盛烈的曲
,自从先皇(梁太宗)驾崩之后,便不再
奏,是因为担心陛
听到此曲因怀念先皇而
怆,臣在乐司任职,认为此时应当奏《破阵乐》,发孝思之
,与天
同乐。
于是梁宗
以为然,令奏《破阵乐》。奏罢,“上(
宗李治)欷歔
咽,涕泗
,臣
悲泪,莫能仰视”。
终于,一直被遮掩的谜团,在楚歌的面前展开了。
他不由得恍然:“是……秦王破阵乐!”
史料中对于当时演奏的什么曲
,已经没有记载。
但从史料的细节,却可以大致推断。
在宴请黄仙芝使者的过程中,奏响乐曲,而将士们纷纷落泪。
既然史书中提到了奏响乐曲,那么这乐曲跟将士们落泪显然有直接的因果联系。而一般悠扬舒缓的廷音乐,又或者那
恬然自得的靡靡之音,显然不可能
有这样
大的
召力。
而且,之后还提到“民间闻者无不悲泣”,如果仅仅是将士们落泪这件事,恐怕不足以达成民间闻者悲泣的效果。
一定是这首曲本
,连带着将士们落泪的事实,才让民间闻者也纷纷悲泣!
那么,这首曲是军乐,又在民间有很大的影响力……
答桉几乎是呼之了。
正是《秦王破阵乐》!
照史料记载,《破阵乐》,太宗所造也。太宗为秦王之时,征伐四方,人间歌谣《秦王破阵乐》之曲。……百二十人披甲持戟,甲以银饰之。发扬蹈厉,声韵康慨。享宴奏之,天
避位,坐宴者皆兴。……自《破阵舞》以
,皆雷大鼓,杂以
兹之乐,声振百里,动
山谷。
也就是说,《秦王破阵乐》是康慨激昂的军乐,最召力。
而宗皇帝在朝堂上听《秦王破阵乐》之后,与诸臣“涕泗
”,更是印证了这一
。
……
楚歌不由得默然无语。
“原来……如此!”
其实在第一次扮演郑畋苦劝诸将未果之后,楚歌就隐约意识到缺了什么。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shibashu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