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876章 皇族(2/3)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得朝廷批准,否则护卫、民兵禁止县。

    这个分封,其实给的权力不多,能过问本地府县的事务,有监察权,没有直接治权。

    这样设计,其实也是因为古代讲究五服,到第六代时,其实就跟当代皇帝五服了,这都不算亲了。

    亲王之爵,虽世降一等,但降至侯爵不再递降,以后世代为侯。

    相比起以前那养猪,要好些,算是大明朝廷在地方上的一个备份。

    亲王之,嫡封为世,将来降一等袭为嗣王,其余嫡,则降三等,袭为国公,十岁授爵,十六岁授边疆一乡之地镇守。其余庶,则降五等为侯,封地十里,伯爵封地一个庄园。

    以汉王为例,他是皇首封汉王,那他嫡这系,如无功勋特旨,便要世降一等,一直降到侯爵,就不再降了,嫡一系就代代是侯爵。

    而非宗室的异姓功臣爵位七级,则只能嫡继承,其余诸不能分封,国公降到爵后保留世袭爵,郡公降到男爵后保留世袭男爵,其余爵位降到男爵,再降一级就为庶民,不再有爵位。

    而他的其余嫡、庶,就一直往代降,降到男爵以后,就降为庶民皇亲,不会有世袭不替的爵位保留。

    现在的另十八位郡王,包括崇祯的两个儿,他们的嫡孙则可以传到伯爵后,世袭不降。

    这些郡王到如今总共是还有十八个,南王朱聿键为皇叔,也是大宗正,朱以海破例将他晋封为唐王,算是唯一非皇封亲王的。

    汉王的第六代孙晜孙,嫡也降到了侯爵,从此以后不再降。

    到玄孙辈,嫡玄孙是郡公,其余嫡玄孙是县侯,庶玄孙就是男爵了。

    一个爵位,虽可代代相传,且嫡庶皆可封爵,但其余嫡要代降三等五等,且只有嫡系可代降到第六代时不降为世袭,其余的是要一直降到没的。

    亲王就藩后,也要定期京朝集,要接受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察,甚至所有封地,也还是得纳田赋地丁,缴纳工商等税的。

    相对应的是朝廷对宗室王公爵位者不能拜相阁,统兵挂帅,不能参加科举。侯伯爵位者可以参加科举,也能官至文武三品。伯爵以者,不限参加科举,也不限当兵,甚至不限工商四业,有功勋能力者也可拜相挂帅。

    当然,如果这些宗室有爵者立了功,也还是可以得到晋升爵位,或是让其本人或儿不降等袭爵恩赏的,就看本事了。

    朱聿键的嫡孙也可传到侯爵后,世袭不降。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在这个爵位级爵位不会泛滥,更不会裂变式增加。

    到了第五代的来孙辈,庶的就已经降到底,就不再授爵,而是成为五代的红带皇族弟。

    异姓不得封王。

    对外藩的王公弟,除嫡外,其余的甚至是先只授最低的五等台吉,然后再视功绩等慢慢晋升,就算是汗王的嫡次,那也不会直接授他县公、珲台吉爵衔,而是先从五等

    从亲王传到侯爵,刚好六代,也正好五服。

    至于其它的宗室爵位,都要世降一等,直至为无爵位的皇亲。

    这个限制,主要是防止皇皇孙们争权,皇皇孙的地位较,影响力也较大,要加以限制。至于王公以,隔的远了些,也就没那么大威胁,适当的放宽让他们朝为官甚至统兵挂帅。

    外藩的爵位最为郡王,外藩的汗王、国王都可世袭郡王爵,各济农副汗、诺颜副都护、珲台吉都督可世袭国公、郡公、县公爵,其余外藩弟,则也是降等袭爵。

    这前朱以海保留了一些郡王爵位,其实也都是跟他了五服的,有份是如唐王朱聿键这样的大明太祖之封藩传承的,也有些是原本如鲁藩的郡王。

    汉王孙辈就会更复杂一些,房嫡孙降一等为郡王,其余嫡孙降三等为郡公,其余庶降五等为伯爵,曾孙辈便是嫡是国公,其余嫡曾孙是县公,其余庶曾孙是爵。

    唯皇可封亲王。

    这就君之泽,五世而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