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嫡(2/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懿”没有婢的意味,就是“阿懿”、“懿儿”之类的意思,是小名。

    殿里的案上摆满朝,有腾腾的汤饼、胡饼、面毕罗,还有致的酸橙齑、新鲜的鱼脍,香的羊和各果品,想是得了消息,皇夫殿特意准备的。一位穿象牙圆领袍的中年男正在案边临帖,他约莫四十年纪,眉清目秀,如劲竹,只可惜两鬓早早染了白霜,看上去有老态:“倒寒呢,跟着你的人也不知提醒你加衣裳。”

    寻常人家婚娶,男尊女卑,夫荣妻贵是常理,可如今女皇当政,太女作储,还想着这就太恶心人了吧?一次两次还好,次次都这样,她就不想忍他。那傻自以为演的很好,没人能看来,殊不知她会走路起就在母皇膝学着琢磨人心,这小心思还想瞒过她的睛?女官姑姑们知她的脾气,劝也劝过,哄也哄过,不巧又赶上监国,多少焦烂额的麻烦事办不完,难还要她堂堂皇太女去俯就他、谅他不成?

    可他从未如此直白骨的明示过,稳坐中二十年的父君不是如此轻率的人啊,众望所归、众望所归……他想提醒她什么呢?

    最后四个字他咬的很轻,砸耳里却有如惊雷。着一冷汗回到承恩殿,娥顷刻来报:“殿,妃君殿派人来问,说早膳已经备好,看您几时方便?”

    谁的女儿谁知,薛廷一看就明白她这是犟上了。本来嘛,一国储君,一人之万万人之上,指望谁也不能指望她去赔笑脸,低伏小的讨丈夫心,可他们相不好,吃亏的是她自己。皇夫无奈的叹了气:“阿耶知,咱们懿委屈的很了,可他毕竟是正嫡。你母皇嗣不丰,膝统共三个女儿,那两个都是庶,封个公主就到了。东若有喜信,才是众望所归。”

    一听‘太女妃’三个字就发麻,也不合不合规矩了,冯献灵鸵鸟似的垂着脑袋,只想赶蒙混过关:“阿耶,儿还小呢……”

    ---------

    不多时抵达清宁殿,这时天才蒙蒙亮,太监通报后冯献灵变脸似的变乖巧女儿态:“阿耶万福。”

    有这谕,皇太女的舆轿了甘殿便往清宁殿去。路上一位服朱的小宦官跟在轿边,没没尾的小声通报:“昨日午后,至尊于两仪殿东召见了王公。”

次,无比恭顺的低眉:“是,谨遵母皇圣训。”

    冯献灵没说话,只是靠在肩舆上敲了敲手指。称一句‘王公’的只有前尚书省左仆王昴,此人琅琊王氏,早年在扬州平有功,一路官升宰辅,算是母皇起家的班底,还因此被封为了象殿贤妃君。不过贤君早就失了,他也于去年告老辞官,无缘无故召见他什么?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低有低的好。姚琚其人,人品相貌、才学德行都是上上,毕竟是母皇亲自选的,再差也差不到哪儿去。冯献灵对这桩婚事没什么不满,她虽然更喜纠纠武将,也没想过要亏待结发正夫——闹不和、帏薄不修的坏名声不是害人害己么?只是那个人吧……实在是不知好歹。

    轻飘飘一句话,吓得几位近女官冷汗涔涔,立刻伏地叩首。太女:“父君息怒,是儿的不是,一天到晚忙个没完,也不觉着冷,他们自然想不到这个。”

    这话不说还好,一说薛廷更添忧,屏退了众人,他轻声垂问:“大婚也有两个月了,你与太女妃——”

    她父君了几十年中皇后,少年时也是薄有才名的一代名士,难就他姚琚一个人委屈?母皇的后里,五姓郎君比比皆是,就没见过那么不知变通的猪脑

    说去恐怕没人相信(也没人敢信),大婚至今她与太女妃姚琚同床的次数一只手就数的过来。盖因周朝的开国皇帝、人称天后的泽玉圣后就是以前朝宗继后的份临朝称帝,直到今天刘姓遗族还贼心不死,削尖了脑袋想往母皇后人,好延续刘氏血脉,伺机复国。几大世家未必没存着浑摸鱼的心思,所以当年小族的薛廷才能脱颖而主凤座。同理,她的太女妃也不会,族中过两个名臣,也没掺和早年的冯胥、刘容的谋反大案,勉能够上世家郡望、清贵大族的门槛儿。

    衣服上沾了一淡淡的墨香,冯献灵若有所思的命人更衣。不是不知父君每日习字不辍,也不是没见过他在御书上的批注评,怀才不遇、弹剑作歌是所有后的宿命,只能自己想通排解。大周,会永记后妃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