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分卷阅读138(1/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归来赶秋收,今年的收成明显会比以前少,不过扶苏办起来的作坊仍在运转,百姓有哪怕没粮了也有可以短工换粮,今年的饥荒算是彻底熬了过去。

    不是留在本地的百姓还是被借调去外郡活的民夫,如今都已经牢牢记住扶苏的名字。

    这位大公年纪不大,怀却宽广而仁善,得知他们受了灾,便亲自到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坐镇,他们吃什么粮,大公也吃什么粮;他们上前说话,大公永远和和气气,从不嫌弃他们微贱。

    据说上回大公亲自到江中捕鱼,那些鱼儿竟争着网!

    这样的大公,说不是仙童降世谁信呢?

    得知扶苏要回咸了,百姓们十分不舍,却又不敢去拜见扶苏,只能叹着气等着给扶苏送别。

    哪怕上要走,扶苏也没闲着。

    开始那几个月扶苏都在为百姓的吃喝绞尽脑,连土都给盯上了。后来百姓的温饱有了保障,扶苏又琢磨起文教之事来。

    闹了场饥荒,不少小孩没了父母,这些小孩被他统一安排到县里,让人给他们授学。

    除了这些孩,邯郸郡的读书人们仍是学着三晋之学,习着赵国文字。两国虽比邻而居,字形字音上还是有着不小的差别。

    这个问题后来他父皇也考虑到了,所以有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之议。当年商君变法,已经对秦国境的度量衡行过整顿,将来只需要把这标准推行开去即可。

    既然都是要的,那宜早不宜晚,扶苏便和邯郸郡守商量着征用赵国原来的学校,照搬云的成功模式,先批量培训邯郸郡隶卒,再让他们回地方上办公或教学;郡中适龄孩童,若有天资不错的可以择优选读书识字;还有邯郸郡上的市集都必须改用秦国文字、秦国度量衡。

    赵国原来那些学问一般般的读书人倘若愿意用秦国文字授学,都聘请过来到学当夫,工作能力格外好的可以举荐给朝廷。

    至于那些死活不肯折腰的,先不用,让他们继续搞学问,不过回不免赋税徭役了,他们的赋税照收、徭役照安排,不为朝廷活当然不会有优待。

    对那些学问十分、名声非常响亮的赵国学者,扶苏还是颇为尊敬的,亲自去拜访了一,不对方愿不愿意开门相见他都没落任何一个。

    这些人之中,不愿见客的扶苏都叫人不要去打扰,愿意山的他以礼相待,没有半迫之意。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shibashu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