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抗旨不尊以后,刘辩又了第二
圣旨。
问题是,他是在朝堂之上笑来的,这个时候,
面报上来的消息刚好是并州牧董卓拒不遵旨。
第二次,这是他第二次抗旨不尊,再加上他在灵帝末年的“斑斑劣迹”,似乎证明董卓有狼野心的证据都已经不用搜集,就可以给董卓定罪了
而董卓最后的死法和安禄山的也有异曲同工之,刘辩这么想着,就笑了。
但是,董卓就不是很开心了。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击
一章继续阅读!)
好在如今大汉余威犹在,加封的州牧也没有几个,事还在可以控制的范围
,要不然,真的不知
会
什么事。
于是乎,刘辩的笑让人理解成了怒极反笑。
这就代表着,扬州那边的世家还没经过孙策的“辣手”,还没被连起。
州牧可有兵权,但是降为刺史,就得有人去分权了。
在灵帝在位之时,他就对天的命令
奉
违,朝廷想让他
手中的兵权,他百般推脱,简直就是狼
野心。
若是不够,外貌足够看,又或者人缘足够好,那朝堂诸公也不会对此人有什么厌恶,然而董卓同这几样都不沾边。
朝堂诸公本就看董卓不顺
,这个时候就更不会帮董卓这个逆臣说好话了。
再加上董某人特殊的形外貌,刘辩的脑海中立刻
现了另一位著名的
臣贼
的形象,那就是唐代的安禄山。
州牧比之刺史,虽然同样是一州官,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州牧对地方的掌控力远在刺史之上,如果说刺史还是大汉臣
的话,那州牧俨然就是一方土皇帝了。
那里的世家力量还很。
太平的话,刺史反而要比手握重权的州牧要安全些。
董卓是武将,东汉末年,朝廷已然有了士族门阀温床的模样,文臣看不起许多的武将,除非那些人是世家,如汝南袁氏的大公
袁绍这样的
。
扬州那一块地方,就是后来东吴的地盘,如今孙策他爹都没大风
,小霸王孙伯符就更不用说了。
他尊奉名士,但是名士都不愿意与之为伍,再加上他违抗天的命令,一直一来都拥兵自重,狼
野心不言自明,更加没有人会喜
他了。
扬州那边的况很多人都清楚,世家
的官员还好一些,宗室也能借着老刘家的名
合纵连横——孤
荆州的刘表,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在荆州站稳的脚跟——然而像董卓这
不够,又有些恶名在外的武夫,是最让世家排斥的。
灵帝在加封董卓为并州牧之前,曾经为了剥夺他手中的兵权,召他京
少府——这是个确然没有什么实权的官——而董卓理所当然地拒绝了。
既然董卓不愿意中央,刘辩也不为难他,只是转封其为扬州刺史,不准带过多的兵
前去赴任。
董卓没有接旨。
如果刘辩只是单单针对董卓,让他轻易手中的权柄却没有给予充分的补偿,虽然现在大家都对这个“
臣贼
”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难免后
会怜悯他,刘辩可不愿意发生这样的事,让别人说他“不教而诛”,那就只能再给董卓一次机会了。
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心烦的事,但是见识过门阀士族力量最的晋代的刘辩无所畏惧。
这个时候,在加封为并州牧之前就手握重兵的董卓就很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