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燮默默记了曾祖和祖父的名字,然后绕着坟找了一圈,才在
祖母房氏坟旁找到一个生满荒草的低矮坟
,墓碑上刻着“亡妻刘氏之墓,舍人崔榷立”。这座墓比别的都矮小,碑石也旧得开裂了,可见许多年来都没人好好打理。
他叹了气,说:“你既然住到县里,以后便安心读书,别辜负了上天予你的这一段禀赋吧。可惜我是个监生,若教你也是耽搁你了,你这两年先寻个先生打好基础,到后年岁试后,我想法把你推
府学,那边的先生好些。”
崔源买了三牲酒礼,上清香,一并供在坟场前。崔燮亲自提了
,拿着抹布一块碑一块碑地抹
净,也把碑上刻的人名尽收
底。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击
一章继续阅读!)
崔家是永乐年间被朝廷迁过来充实北方的富,祖籍应是在襄樊一带,不过如今分门别
已久,早不再和原籍的亲戚来往。当初在军队驱赶
千万里地迁徙过来,同时迁来的亲戚有的死在路上,有的分到了别的屯
,移到迁安县东嘉祥屯的只有崔家
祖夫妇。
什么?崔燮不由吃惊地看了他一。这就是笃定他后年能考上秀才了?戚县令是太相信他过目不忘的天份,还是打算好要帮他……漏题?
戚县令满腹心事,没太在意他的神,自己思考了一会儿才注意到他还侍坐在一旁,便把桌上的杂记拢了拢,说:“你这么好的记
,拿来背这样的文章实在浪费了。我书房里有一
邹
的《六先生文集》,你拿回去好生玩熟,来日学写八
,作
来的文章才有血
。”
他曾祖父那块墓碑是建得最显的,正中刻着“先考崔大人讳珏”,左
角刻着“不肖
崔云泣立”。大约因为立碑时崔父已经考中了举人,碑上还有一篇墓志铭,应当就是崔榷写的,记载崔家这位先祖平生的善行功业,妻妾
女。
案?好好一个神童都耽搁了过岁数,还
什么案
啊!
他叫书童去取了一匣旧《文集》,连同奖赏的银、布料都搬上那辆
车,怅怅然放了崔燮主仆回家。
从府衙回来,崔燮就叫车夫替他们捎信回崔家,自家主仆收拾了些日用家什,带上原的蒙书,赶回老家修墓。
=====================================
才心切,简直想去京城崔府追问他父亲怎么耽搁了这么个好孩,没让他正经学学读书作对。可转念一想,崔燮之前没好生读书又是因为要给祖父母侍疾,是尽忠孝大节,又不能说是错……
戚县令忍住快要脱而
的叹息,平和地说:“你要去便去吧,这案
铁证如山,府里不会提你过堂的。那车夫也没什么事,等卷宗到了刑
,他们要查,从你家里取证更方便。”
崔燮连忙起答谢,又跟他报备了一句:“学生得了圣恩旌表,想回乡祭告祖宗。不知学生家那个案
还有什么妨碍没有,要等多久才能离县?”
罢罢,学问以后还能补,忠孝才是大节。若非从小就有一片仁孝顺之心,又怎能成了这么个皇恩嘉表的忠义之士。
他在坟前默默地替原跪了一会儿,崔源嚅嗫着劝
:“咱们家
崔家嗣本
就不旺,还有些夭折
、未嫁女的坟墓是不能立碑的,小小的坟包孤零零地围着几块
大墓碑,有的已被风雨
打成平地,正经传承到如今的也就只有崔榷这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