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分卷阅读61(2/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他提起笔随意记了几句,林先生神游归来,看他记了自己说过的要求,便嘉许地,继续讲:“古人文章,有骈文、有散文,时文里也分骈、散二分。开从破题到起讲为散句,中间八比相偶相对之句,就近似于古之骈文,但对仗要求的不那么工整,只要文义并立相对即可。八比之间又有散句过接,最后又以一段散句结束全文,总归本题,这便是经义文全篇的结构。”

    他的指尖在桌上敲节拍,反复诵了几遍,赞叹:“我读先生这两句,也有心于文字之间,百读而不倦的觉。”

    林先生那篇文题自《论语·八佾》,题文“谓《韶》尽矣,又尽善也”。承题的二比便是领承起讲分所说的“《韶》乐彰显大舜功德之盛”的意思,不沾一个字,而从奏乐的笙箫琴瑟与舞者所持的戚羽旄两方面写尽韶乐之,扣住题面上半分的“《韶》尽矣”。

    崔燮穿越之前那么多年都以为韶乐就是个琴曲,读到“在齐闻《韶》,三月不知味”这句时从来没有代。如今读书多了才知,人家看的是零距离舞台的大型歌舞剧,在东周那没有互联网,没有电影,也没多少书可看的时代,估计他看完了也能怀念三个月。

    反正《沈园诗集》都能卖二百多本,戚大人那些游记包装个小清新风格,应该也能卖不少。

    指尖一划,略过面的散句说:“一二比提起全文后,可以在此用三四句散句题目,使文章扣题,上,不致散漫拖沓。若是前面分已明全题的,也可以略过不。”

    这回他并未拿程墨集让崔燮看,而是专门作了一篇短短的范示文章,指给他看:“文章要承发题旨,要议论,借古人之发你心中之声,全在这八比偶句之中。其中一二比领承‘题前’,也就是古人说‘起承转合’中承的分。要写虚不写实,扣住题目发自己的议论,以提起全篇之势。”

    散句之后又是一对与前二比容相承接的对句——这年也很淳朴的叫作三四比。

    读书人不都讲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么?他虽然没法帮戚县令捞什么政绩,迁安的名宦祠,但至少能让他的文章去,将来编地方志,说不定编者也会在《艺文》卷里录他个一篇半篇文章。

    当然,不知味就算了。

    这两比中以韶乐之声比凤鸟之鸣,以九韶之舞比百兽率舞。看来,三四比只是承接一二比,将题目中的《韶》尽之意加以闸发,但凤凰鸣叫和百兽率舞在经书里又有别的意思,那是指代圣王之世

作文章。他还曾跟县里的书童说过,等县尊了文集,自己也要买一本。既然他现在有了书坊,县试前也该揣主考的文章,那还不索给戚县令印一书?

    先生淡然地、微微地一笑,指着那两句比偶的对句说:“这两句用的是剖一为两的手法,将韶之分剖为音之、舞之。若换了意思单一的题目,就将其题外之意补去,或是一正一反、或是一明一暗,相互呼应着阐释题目,但又不能把题目一步写尽。”

    他稍稍走神了一会儿,很快又警醒过来,盯着林先生,生怕自己方才听漏了什么。好在林先生自己也正沉浸在对不知哪任考官抑或是科考本的怨慕结里,没注意到他的异常。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