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戏明 第238(2/3)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这些诗不能说写得很差,但读来也只能说真正的好诗很难现在这类场合。

    这在二十位庶吉士里都是能挤上前排的了!

    丘濬读完只觉得次合该让这小直接把应试文章默来,要不然大伙光听他讲本不知他到底写成了什么样!

    如果说前面几题文哥儿只能说是中等平,那后面这两题的答卷就足以让徐溥这位首辅给他一个一等了。

    阁召集几位尚书过来敲定庶吉士们的归属,才把这个结果呈给朱祐樘。

    刘健是越读越觉得有滋味。

    像靳贵他们写起来就很得心应手,神童典故轻轻松松往里,最后还要一把当朝吏治清明,所以咱的神童也很

    如今阁的四位阁老之中,也就丘濬是最著述的,其他人都是实派。

    文哥儿这两篇诗文完全可以列为文理平通!

    不愧是吴宽他们教来的学生。

    他本就不是追求华辞藻的人,文哥儿这样的写法正对他的胃

    刘健反复把文哥儿的诗读了几次,转看文章已经传到丘濬那儿了,便把诗稿也递给王恕。

    毕竟整首诗都在表达希望大明繁荣富好愿望来着。

    至于必须要走程的歌功颂德,这诗里应当也算有的吧?

    所以算来要说有人会从文辞上挑刺,估摸着就是丘濬了。

    当然,读书人还是要培养的,只是不能一味只盯着这一块罢了!

    刘健虽然不太欣赏吴宽这比起实事更擅雅事的类型,不过对吴宽在书法上的造诣还是认可的。

    不过大家都知丘濬和这小孩儿关系好得跟亲祖孙似的,估计丘濬也不会在这事儿上挑剔就是了。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这个结果并不能代表文哥儿就胜过很多庶吉士,但至少说明他这次考试里表现得很不错!

    不能说丘濬就不实事,只是丘濬的实践机会着实有限,大分时间都在和他心的书打



    这类应试诗大多是些歌功颂德之语,平时主要看看文法如何、字迹如何,得上被选翰林院。

    文哥儿这诗文辞上算不得多明,但胜在朗朗上,这一是遵循汪洙《神童诗》的风格,属于连小孩多读几遍都能背来的那

    书法也是过关的,对六岁的孩童来说甚至算是相当众。

    更重要的是,他这诗里描写的几个行业都带有他平时观察到的细节,郁的生活气息与淳朴而好的期望在诗中反复汇和碰撞。

    文哥儿给他们讲的也就是破题思路,比之正文还是有些差距的,像这什么“木桶说”就是他没讲的,还有什么政绩档案、名传大明之类的提议也是他没提的。

    经过徐溥,刘健综合整的答题况给文哥儿评了个一等。

    丘濬把自己的镜掏来带上,细细地读起了文哥儿的文章。

    仔细一琢磨,这诗竟还是和前面的策论相呼应的,地方官员想要“补短板”可不就要关注各行各业的发展、想想怎么能让百姓丰衣足,别只顾着关心能培养几个读书人吗?

    文哥儿的答卷在阁里传看了一

    照黜陟之法,一等是文理平通,二等是文理亦通,三等是文理略通,后面数等就不必说了,基本等同于“回家去了吧别读书了”。

    朱祐樘看

    哪怕是读给相关从业者听,对方兴许也会由衷觉得“真要是这样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