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哥儿把五经都学了一遍,主要是对《秋》比较
兴趣,所以才好奇地填了《
秋》。
他拿到题目后认真读了一遍《四书》《秋》两
题,发现难度不大,提起笔刷刷刷地写起了自己的答卷。
吴伯通已经五十多岁了,在浙江这科举大省巡考着实有些疲惫。
他坐在北边的监考台上打量着场中的考生,目光不时落到了年纪最小的文哥儿上。
在此之前,他也听说了不少关于这位小神童的传闻,只不过他这些年一直在家守制以及创办书院,没怎么去过京城,自然没见过这个颇有名气的余姚小。
余姚是治《礼》的科举大县,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拜师学《礼》,可他刚才翻看名册,发现这位小神童居然选了最难且最少人选的《秋》。
也不知是不是从小声名远扬,所以对自己极为自负。
吴伯通这些年教过的学生少说也有一两千人,什么样的学生都见过。
他最喜的还是踏踏实实
功夫钻研学问的小辈,对于这
狂妄自大的后生他是最看不惯的。
不过比起那些拿着一份荐书就直接参加回乡科举、连提学官这一关都懒得过的官宦弟,这小神童倒是还肯老老实实地来考试。
也不知这小到底有几分真才实学……
吴伯通又多看了文哥儿一,端起旁边的茶
慢悠悠地喝了一
。
要是这小题答得不好,便是谢迁、李东
两个阁老的面
他也不会给!
作者有话说:
老丘:你拿老不当阁老?!!
吴督学:官宦弟明明直接考,他还来应岁试,说明应该还有救
文哥儿:什么???我可以直接去考乡试??!!!
更新!
很不错,文崽成功踏考场!
注:
1乡试资格考试的模式以及困难:参考论文《明代科举士备考研究》和《明史》
-
据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明朝各个时期的乡试资格考试都不太一样,一开始是想考就考的,过了很多年才设立提学官搞岁试,后来又明确科考、遗才考、考前大收等等名目,甚至还有哭着求着在考场外告考的……明朝两百多年,制度细则变来变去,前后很多都不太一致。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shibashu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