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戏明 第354(2/3)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找到个有假标符号的简版本(绝对不是我懒得断句):【年十一。从里师钱希学。初习对句。月余习诗。又两月余习文。数月之后。同学中诸生尽。钱叹异之。曰。岁终。吾无以教尔矣。县令呵殿到塾。同学皆废业拥观。独据案朗诵。若无睹。钱奇之。戏谓曰。尔独不顾。令即谓尔倨傲。呵责及尔。且奈何。答曰。令亦人耳。视之奚为。我方诵书。恐彼亦何词呵责。钱因语父竹轩公曰。公如是。断非凡儿。】

    提学官巡考到底不比乡试正式糊名誊录这些程序是不必走的所以吴伯通这个阅卷官可以一扫见卷的姓名。

    《秋》本经约莫只有一万六千多字,偏偏左氏、公羊、谷梁三家都曾据自己的见闻、理解或者政治需求为它作“传”。

    哪怕的题不尽相同文辞大多也是相通的像他这在文教岗位了二三十年(连回乡守制期间都起了家书院讲学)的老手来说只需扫个两三就能确定答卷写得到底好不好。

    《秋》之所以不好考、选的人特别少就是因为照《科举成式》的规定考生要把《秋左氏传》《秋公羊传》《秋谷梁传》都通读一遍再全面了解后世张洽、胡安国他们集注或重校的容。

    在这个传授、记忆、理解、转述、整理的过程中,总会因为原因现各各样的偏差。

    于是《

    等到这日清早坐在余姚县学之中,吴伯通心还是有些复杂。

    吴伯通没能在手的《四书》义答卷挑什么问题来了不由拿起底的《五经》义接着读。

差一章,就是300章了!不容易!文崽搓手手jpg

    当时不是技术还是知识大都是通过授一代传一代的,有些学生听听就算了,有些则会用心记来回家教给自己的孙后代,偶尔也会现个有恒心、有学问的学生或学生后代会把这些课堂容整理成书。

    “传”这在当时是很行的,像孔为《易》作《易传》,就是用自己的理解给古籍作注释。

    这不就是他打算重观察的王家小神童吗?

    注:

    1王华少年事迹:参考《海日先生行状》

    昨日吴伯通接连批到几份写得狗不通的答卷,正不满着,忽见是一份答得工整秀逸的卷。他把那份答卷来一看才发现卷写的居然是“王守文”三个字。

    光看这手字倒是了些功夫的,比各县许多生员都

    只不过这也只是门面工作而已从小泡在翰林院读书,又有吴匏庵那样的老师,他能写一手不错的好字不算太稀罕。

    一巡考来他要把浙江这数千名在校生的答卷过一遍,工作量不可谓不大,不能怪有些提学官会懈怠分类工作。

    这是每个考生都要写的题在来到余姚县之前吴伯通已经看过将近两千份。

    吴伯通夸赞文哥儿这位小神童的想法,开始细读文哥儿的《四书》义。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

    吴伯通昨天傍晚就已经阅完余姚生员的卷

    只能说不愧是由几位翰林名师教来的学生。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哪怕知作为阅卷官应该少关注学生份,多看看学生的才思可每次看到令人前一亮的卷面吴伯通也还是忍不住先看一姓名。

    2请烛规定之类的:参考论文《明代科举士备考研究》

    这次吴伯通却不由自主地把手的答卷细读了一遍,只觉就目前读过三四十份答卷之中这份《四书》义当属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