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武官子的科举青云路 第147(2/3)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京城里最大的酒坊,叫樊家酒坊的那个,”段凤洲说:“我听说是樊楼开的。”

    他们初官场也原意办这如振落叶的差,自然是要举双手赞成榷酒曲的。

    这三鼎甲可不得了,一考中就从翰林院去当差,得天家这么重日后必是要当相爷的,樊一前几天还想着结识他们呢,这不正愁没遇

    “三位大人再说说,”梅清又往推动这件事:“咱们该从哪儿着手呢?”

    张永昌和段凤洲都在策问试卷中挨边提到了禁榷的事,不过他们没提及禁酒榷,而是着重放在盐和矿产上,想的事比较大,需要朝廷雷霆改革之手段动各方的利益,不是云骁帝一个凡事都坐享惯了的皇帝敢于轻易尝试的。

    这日酉时末一放衙,嗯,六等衙门班叫“放衙”,卫景平和张、段他们仨就上了樊楼。

    樊家酒坊就开在樊楼的后面,坊也是顾客熙来攘往供不应求。

    是来钱最快、最省事的办法。

    有了办法,他今晚就上奏折讨旨意,尽早把榷酒曲这件事办起来。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从历代榷酒曲来看,”上次云骁帝召见他们三鼎甲时提及禁榷的事之后,张永昌和段凤洲二人就去翰林院藏书馆翻阅查找资料把历代禁酒榷的史料找来学习、研究了一遍:“此举对于朝廷而言最省人力、也省时省事,权衡来再稳妥不过了。”

    “……唐肃宗时期第五琦榷盐, 盐由官产官运官销, 但这运营模式成本太大, 生产、运输、销售哪个环节不需要使用大批的官吏, 使用的官吏一多弊端就来了,”卫景平说:“此办法后来被弃用可见成效不大, 官查了一京城的酒坊数量,从先帝的鼎元年间至今三四十年间,大小一共一百三十二家,一家新的未增,一家旧的未减, 发放许可证的数量太小, 官以为也不是个有多少赚的事, 唯有对酒坊曲是个的气力小且能远的事儿……”

    中现有的酒坊,就是专门给酿酒的机构,那批人员不用扩编就能造大量的酒曲,连造酒曲使用的药方都可以请太医院,所需的药材辣蓼、桂叶、酒药等说不定也能从太医院找,什么都是现成的。

    只要京城最大的酒坊答应朝廷榷酒曲,其他的就闹不起来,这事儿就有戏了。

了一遍, 不过这回他想清楚了,禁榷没什么妙招, 就是抄作业榷酒曲,设置都曲院向民间酒坊售卖酒曲。

    “要在京城试行,须得这几家大酒坊带个合才行。”

    梅清:“那就先跟樊家酒坊通个气儿,看看他们的态度。”

    私里得先跟他们通个气儿吧?

    樊楼一日卖去的酒能五六百坛,大抵觉得从别的酒坊采购不划算,于是在十多年前就自家开办了樊家酒坊,除了供应樊楼也对外卖酒,生意好到让人咋

    虽然还没到饭,但五座三层楼气派无比的樊楼里已经聚集了三千客,其中多半是王孙公,地主老财,包间里站满了来助兴的八百烟……青楼的老鸨都输姑娘到这里来唱曲儿陪酒了,笙歌弦不绝于耳,好闹。

    卫景平从袖中拿一个小本本来,翻开了看着他所了解的京城酒坊的大致状况说:“梅大人,官以为朝廷颁布榷酒曲令之前,得先在京城试行一阵吧?”

    宁可穷着,但凡还过得去就不愿意票大的,生怕兜不住。

    要是他们都同意,那就直接在京城颁布榷酒曲令,要是他们之中有人反对,那就想办法让他们同意。

    梅清:“殿试那会儿看卫主事的策问试卷,本官就以为榷酒曲是个好法,”他又瞧着张、段二人说:“张大人段大人,你们觉得呢?”

    “哟,这不是新科卫状元,”卫景平他们还未走门里,樊楼的大掌柜就满脸堆笑地迎了来,他叫樊一,六十来岁,须发白了一半,穿着考究的杭绸圆领袍,他自十来岁接手樊楼之后,酒楼在他的经营节节升,连朝廷的酒宴都承接,一步步有了今日这般名气:“张榜和段探吗?”

    哪怕给府库捞钱,他心里也有个框框,这个框框就是你别给我折腾太大事儿,你的提议在这个框框里,我就让你去办,超了,那就算了。

    那次面圣,他们也看来云骁帝所求不过小富即安的心思,意识到他们所提的榷盐榷矿产的对策大了不会被采纳,还是榷酒这一招更合圣意,榷酒里,比较来榷酒曲就更顺手更省心的事儿,因此也更得帝心,办起来会愈加顺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