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77节(2/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隋时,这里有一座寻常的为隋炀帝存放字画古董的小楼。

    “偏生我又是工尚书。真是蜡烛两烧,别说我六十六啊,三十六的时候也扛不住啊!”工要负责缮修、园苑等事,此番封禅建筑祭坛等事便是工的营生。

    “朕知媚娘何意。邢国公苏定方年老功,且自去岁起多病,若能凌烟阁,必是得平生,再有江夏王李宗于父皇年间未能凌烟阁甚为遗憾——但若只有零星几人,如何起建一座凌烟阁?”

    故而当日裴行俭来寻她,才带着那般郑重的请求之,甚至心还有几分愧然:这件事其实是会让姜相为难的。

    “然贞观十七年正月,挂像阁的前一月,魏相又病逝。先帝当时极伤痛遗憾。”

    这才让裴行俭不再念此事了。

    媚娘与皇帝提起此事时,皇帝一听就先叹了气:“朝堂上哪里有这么多,能够与父皇当年图形凌烟阁功臣比肩的朝臣呢?”

    雪中一切恍如当年。

    且因她时任太史丞,凌烟阁的选址与动工翻修的吉日,还是二凤皇帝令她算的。

    姜沃这个不知,其实说的也算理直气壮。

    凌烟阁终成之日,其功臣,正好半数。

    阎立本一听凌烟阁,当时就是前一黑,知自己要百上加斤。此时苦恼兼疑惑:“二圣怎么骤然想起此事呢?”

    而皇帝是承业之主,从前十多年,朝堂上重臣还多是贞观旧人。

    姜沃只是说与了媚娘。

    边转悠阎立本边苦苦抱怨:“今年可要给我忙坏了。”

    然而在古代朝堂上,宰相平均年龄差不多就是如此了。姜沃这不惑之年的才是宰相的异类。

    “故而我记得最清楚——当年先帝定二十四功臣时,其中有十一位已经过世。”此事给阎立本留的印象很,哪怕过了二十几年,都不怎么用专注去想,还是直接开来。

    毕竟先帝是从大唐开国时走过来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均是文治武功功绩彪炳。

    姜沃一脸自然纯良:“不知哎。”

    至今,唯余英国公。

    姜沃兀自神,只听旁有熟悉的声音:“昨日我一算,竟然过去二十三年了。”

    当时裴行俭也与姜沃说了许多遍,只恳请姜相私问一问二圣心意,若是圣人无意,姜相万万莫再提此事,更不可上奏疏起建凌烟阁。

    姜沃认真听着,适时表示同和安:也是发自心的同,也是,六十六的话,在现代早是退休了到玩的年纪。

    熟悉的楼阁现在前。

    虽说父皇是登基十多年后建立的凌烟阁,他如今也登基十多年了,但形完全不一样。

    两人先没有凌烟阁,而是先勘察附近的楼阁,看看要重修或是拆盖哪一座。

    “谁料到这刚回安,二圣偏又提起立本朝凌烟阁来。”

    贞观十七年,也是同样的绿柳初新的二月,凌烟阁正式挂像。

    而纸伞之,为众人作画的阎立本也早已两鬓如雪,他摇:“时日过的真快,今岁,我也已经是六十六岁的人了。”

    若是只有姜沃自己,雪时是一贯不打伞的。但此时她边还有一人,是工尚书,亦是当世第一画师,阎立本。

    她闻言回神,将伞握的了些,且尤其向旁的人倾斜了一

    “泰山封禅盛事,自要留不少画作,还都得是大幅图!”

    当年,姜沃亲看到贞观一朝凌烟阁的起建。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故而,姜沃只与媚娘私提了此事,并未上奏疏。

    此时阎立本继续唏嘘:“当年姜相定阁算期,我则挨个将功臣们绘以人像。”

    而若本朝凌烟阁能成,她的那封正式奏疏,是想要留给‘平昭公主’的。

    不过阎立本的唏嘘很快就散去了,可谓是生动地现了:何以解忧,唯有公务。

    免得落在朝臣耳朵里,必然生许多闲言碎语——到时候只怕把姜相说成‘凭恃君恩,妄图名声’,都属于嘴的了。

    裴行俭反复念叨了太多遍,以至于姜沃都无奈了:“守约,原来未看,你还有去佛门念经的潜质。”

    贞观年间,这是无数文臣武将都梦想其中的凌烟阁。

    她并未以宰相官职上奏疏提此事,也未以近臣份去皇帝跟前密奏此事。

    “我知该如何行。”

    毕竟凌烟阁,原本就该由皇帝提来,而非臣来。尤其是官位越的臣,主动提来,反而越不太合适——难免被人质疑,是否自己稀图名声想要阁,才提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