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61(2/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使许多满清在历史上,直到康熙、雍正年间才解决的政治问题,显来。比如说农业生产问题,北方人凋零,又要受到满清官府盘剥,还有大量八旗贵族在北直隶跑圈地,光军队的供给,就是一个大问题。多尔衮毕竟是一代枭雄,面对这困顿局势,敢于直面挑战。他将孟乔芳的奏章在大朝会上全文朗读,而后开始推行自己的改革。过去几年,跑圈地的结果肯定是无法改变了,毕竟八旗才是满清的基本盘,多尔衮要是敢动他们的利益,都用不着明军打过来,他自己就完了。好在此时的北方,人地矛盾并不严重,甚至说,真正的问题不是土地不够,而是大量土地抛荒。多尔衮命河南、山西、北直、山东、襄樊各地督抚,招募民屯垦。不同于明廷的《民屯令》事实上就是在将度田没收的土地分给无地农民,满清的民屯政策,更多的是将民招揽过来,给与农,恢复生产。租并不轻,达三成以上,但相较于之前那完全不顾生产的风气,已经算很步了。其次,便是减轻赋税,在建设新军的同时,开始裁汰绿营,减少开支,从而鼓励农业生产。唯一和南面截然不同的政策就是,北边的清廷严厉打击商业活动,严格控制市场,已经不是重农抑商的问题了,而是直接取缔商业。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北方不是南方,产业凋零,如果打开贸易,只会加速资源,伤害农桑。对于汉人士绅,也加大了拉拢政策的力度,任命了许多北方士绅作为地方官员,尤其是知了南边对士绅地主的限制政策,多尔衮反其行之,不限制土地兼并,除了同样都要税外,不对士绅作其他限制政策。对外,则加大了对朝鲜、蒙古的盘剥力度,来补偿中原地区的缓和方略。本小章还未完,请一页继续阅读后面容!虽说这些政策依然没有本改变,但客观上的确减轻了北方百姓的生活负担,取到了恢复生产的作用。对于多尔衮的行为,朱由榔到不怎么觉得张,这样也好,免得明军打到北面还是饿殍遍地,打仗的同时还得赈灾,那就太麻烦了。-------------------------------------浙江布政使司,宁波府,定海县宁波的港有两个,一个是市舶司港,而另一个,则属于海军和武备局。这里是武备局的造船工厂之一。不同于造枪造炮,造海船是个技术活,尤其是大船,从木材的准备到试航,往往要几十年的时间。原本武备局接到建设造船任务时,是比较迷茫的。首先,适合造船的木料就很难找到,一般使用松木和杉木,而且至少要有几十年的树龄,生大笔直。直到他们在南京城外,发现了一个宝藏。这就是永乐时期,当时全世界最大的造船基地——龙江船厂。龙江船厂地图郑和七西洋所用的宝船,就是在这里建造。整个船厂,有七条东西走向的庞大作塘(船坞),每条作塘大概宽约近百米,约一里,就象七条大的河直通龙江。只可惜,此时船厂早已积覆盖,作塘两侧杂草丛生,让人再也联想不到昔日一艘艘大的宝船从中驶,扬威四海的场景。当年,为了满足造船所需,设立有十几个工坊,上百个厢甲的工匠,厂房和工人住所连绵不绝。但现在,早就变成了荒野。好在,永乐盛世的遗产并未完全消失,当初为了供应造船所需的材料,在钟山开辟了漆园、桐园、棕园等树木园区,植各树木将近十万株。嘉靖以后,龙江船厂停止造船,所植的近十万株树木经过百年时间,都已成参天大树。杉树、松树、柚树、格树、娑罗树、漆树、桐树、棕树一应俱全。这些树木就成为了武备局的优质原料来源。朱由榔专门让工人手,重新将这些林区监起来,而且龙江船厂也开始修复阶段,不过由于荒废太久,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好的。预计得明年年末才能完全使用,在此之前,武备局的工作主要在宁波军港行。 海军与战略造船是一个技术量很的行业,而且生产周期极,在大航海时代,两三年甚至四五年造一艘船,也是常态。所谓“十年陆军,百年海军。”直到后世,海军,都是一个不仅需要科学技术大量集成,还需要优秀的制度系,以及海量资金才能玩得起的兵。为了找到足够的工匠,工了血本,开的优厚薪资条件令人咂。好在大明还有一个大的海上权可以依靠,也就是郑氏集团。经过快三年的逐渐拉拢、渗透和影响,尤其是用尚可喜把郑芝龙换回来以后,明廷对于郑氏的控制力越来越了。七月份时,枢密院派遣了一批三百名原教导师学员海军,郑成功并无反对意见,郑重接受了。这是一个标志,意味着郑氏或者说大明海军作为一个曾经的“半独立”武装集团,愿意彻底接受朝廷的整编。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