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98节(1/3)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在潘季驯回来之前,朝廷对于治理黄河的主意见是“留决使两河并行”。

    朱翊钧只见过经紫禁城外的筒河,没见过黄河是什么样,更没见过你黄河决堤,自然也不理解留决使两河并行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还得由张居正来向他解释。

    要清楚治河之,首先就要明白,黄河为什么成为几千年来,华夏民族最大的忧患。

    黄河之天上来,自西向东奔不息,从黄土原奔腾而,卷走大量泥沙,经中游地区,河开阔,地势平缓,泥沙大量淤积,位不断升,河床两岸地面。为了防止害,人们在两岸筑起河堤,经年累月,不断增,这条浑浊的大河就变成了一条悬河。

    中游地区正是中原腹地,有着大量农田、城镇和村庄,人密集。一旦发生患,冲破河堤,涌村庄,淹没田地,摧毁城镇,百姓死伤无数。而随洪灾而来的,还有疫病和饥荒。

    治理黄河就成为了历朝历代,诸位君主的必修课。

    而明朝以来,黄河再次发生重要改,夺淮海,游更是洪灾不断。为了不影响漕运,朝廷治理患都以疏浚运河为主,治标不治本,导致黄淮和淮海域更是患频发。

    而朱衡和朝中有过治经验的大臣主张的办法是“留决使两河并行”,简而言之,就是分,开凿减河,分黄河量,以减轻负担,保护沿途以不再决堤。

    从明治朝至今,都是治理黄河患的主要方法。

    这次不用张居正解释,朱翊钧也明白了,为什么这个方法治标不治本。

    黄河总是在中游形成患的本原因是泥沙淤积,位不断升。通过减河分,只分走了量,而没有分走泥沙,来年到了汛期,一场暴雨来,该涨的一样要涨,该决的堤也一样要决。

    在潘季驯上的第二奏疏《正漕复通疏》中,他决反对“留决使两河并行”,而提一项新的治理黄河的方略——“束攻沙”。

    朱翊钧不需要别人替他答疑解惑,他看完潘季驯的奏疏就明白了“束攻沙”的作用和原理——“以河治河,以攻沙”。

    潘季驯通过期监测黄河的量、位,得结论,以斗计之,沙居其六,若至伏秋,则居其二矣。以二升之载八斗之沙,若非势极其迅猛,必然会导致河淤滞。

    因此“留决使两河并行”是决计行不通的,分势必导致势减缓,势减缓则泥沙淤积,河就会越来越,决堤的风险也越来越

    非但不能分,还要修筑堤坝,缩窄河,让黄河势更加迅猛,带走泥沙,加便不会溢于两旁,则一步带走河堤泥沙,减缓游河堤的压力。

    为了让“束攻沙”达到预想中的效果,在奏疏中,潘季驯还着重调了堤防的作用:防敌最重要的是边防,防河最重要的则是堤防。筑造不可摧的边防,敌人才无法攻,同样的理,筑好固的河堤,洪才不会外溢。

    “必真土而勿杂浮沙,厚而勿惜居费,逐一锥探土堤。”

    光这一句,朱翊钧就听到了白的银倾泻而的声音,比洪都迅猛。

    但想要治久安,这钱必须得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shibashu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