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8节(2/5)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杂谈

    此时的读书人与后来的士绅是有区别的,与明清相比俸禄和待遇更,但置产的少。官员最常见的是带着一大家游宦,老来才会在一个地方安家来,继续供一代科考。便如梅尧臣,他老家在宣城,但自小随着叔父梅询游宦,并没有固家产业。父亲和兄弟在老家,靠着梅询接济,有产业,并不是十分大的家族。有一天他老了,大多也是在某个当过官的地方建个新家,开枝散叶。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此时梅尧臣已对范仲淹不满,语气便就没有那么恭敬。他多次科场失意,西北战起,又把希望寄托在建功立业上,费了无数心血注《孙兵法》。哪里知托好友欧修向范仲淹举荐自己,却一消息都没有,到西北建功立业也成了泡影。这人最容易偏激,仕途上的不顺,化作对范仲淹的怀疑。

    梅尧臣:“西北起,天人人谈兵。这几年我费无数心力,重注《孙兵法》,书稿曾给景仁看过,不知你认为如何?”

    杜中宵不知梅尧臣说谁无力,说谁无心,不敢议论那些。想了想,才:“在不过是一个小地方的读书人,朝廷大政知得不多。不过若说起两军战,将帅固然重要,士卒同样不可小视。本县也驻有禁军就粮,平日里见他们,虽然衣着光鲜,甲鲜明,却少了一军队该有的杀气。说到底,军队本不能打,纵然孙武再世,又能如何?史书上孙试将,先斩女以正军纪,军容整肃,才有兵书上的各奇谋妙计。一国之军,先要有军队的样,才能谈得上战无不胜。”

    范镇多年在馆阁读书,与范仲淹等人好,听了梅尧臣的话,只是打个哈哈。

    谈了几句学问,不知不觉就把话题转到了此时最门的话题,西北战事上。

    梅尧臣叹了气:“唉,奈何天无人!党项蕞尔小,穷荒之地,却让西北糜烂至此!若是有谋远虑之帅,何愁一鼓作气,灭此小丑!可惜,有心的无力,有力的又无心!”

    杜中宵,便转过话题,殷勤向两人劝酒。这到即止,一直问个不休,反而让人生厌。说来讽刺,哪怕杜中宵想再多的办法与“其香居”竞争,效果也不如范镇一句话用。民岂能够与官斗,只要能让官府站在自己一边,那就立于不败之地了。以前吴克久嚣张跋扈,给他底气的归到底也不是掌控韩家的衣,而是官府站在他的一边。现在官换了,官府的立场换了,主动权自然也就换了。

    杜中宵愣了一,不由喜望外,:“官人,这样使得么?”

    范镇:“历朝历代,注《孙》者不乏其人。圣俞注《孙》,别机杼,又比前人详实,实为一大家。只是我书生,不知兵,圣俞有暇还是要给前方将帅看才是。”

    梅尧臣饮一酒,对杜中宵:“小官人,西北战事可曾听说吗?”

    “当然使得!官府说去的话,岂可不作数!上次轻轻放过吴家,是给何博士面,他们还接着胡闹,何博士那里也无法说话。此事苏通判不方便面,县里来定就好了。”

    读好了书,当了官,便就有了一切。当不了官,一切都成空,官员的一切都是在那个官上。

    杜中宵小心答:“这大事,街巷尾人人议论,岂能不知。听说这几年朝廷连连败仗,党项愈发肆无忌惮,形势一天坏似一天。仗打不得,听人讲,朝廷上都想议和了。”

    梅尧臣最得意的是注《孙兵法》,杜中宵这番话说来,让他有些不快。

。等到明日,我有了确证,再找你和‘其香居’的人去县衙里,把事说得清楚。除了你家,其他酒楼不许从酒糟制酒!”

    见杜中宵主动不再提酒楼的事,为人乖巧,梅尧臣和范镇都暗暗。市井生意人,难免只盯着前的蝇小利,但读书人不该如此。政权用官厚禄引百姓读书官,但读书人不可钻到钱里,这是时代的主,正是这一对纠结在一起的矛盾构成了时代的主题。

    梅尧臣:“兵者诡也,国之大事,不可不详查。前几年朝廷在西北将帅,多贪鄙无能,以致丧师失地,局势糜烂至此。如今朝廷用韩范二人为帅,韩相公锐意,可惜手无人。范相公一心只要固守,裹足不前,平定西北哪里能看到影!”

    此时禁军已经糜烂,早不是建国时的那支锐之师了。在杜中宵里,军纪松驰,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