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考试的特,不要说这个年代,杜中宵前世的考试也是一样。正规考试的文章,先给你规定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再给题目,又有字数限制,标新立异大多没有好结果。
韵书、禁字,这些科举时的禁忌,对小地方的读书人就是一大难关,也是杜中宵所担心的。
沉思一会,李兑:“本朝科举,条令屡屡更改,读书人离得京城远了,往往不知法令。这两年朝廷又重定韵
,
次开科以新韵为准。此次回乡,我带了一
新的《礼
新韵》,也算造福乡里。你既有如此才
,便就先
付于你,得闲抄录一遍,再送还于我,要藏于我族中。”
本章尚未读完,请击
一页继续阅读---->>>
杜中宵基础不牢,也没有变态的记忆能力,全力应对士科是惟一的办法。他不需要
类
萃的那
人,只要比
有余就足够了。准备科举往往会陷
一
怪圈,天资较
的人群,追求卓越,拼命要写
惊世骇俗的文章来,结果经常败在一些细节上。文章写得天
坠,却在错别字、
韵、错韵上折戟沉沙。景德二年,当届举
中李迪和贾边最有名气,殿试过后,两却一起落第。考官觉得蹊跷,取了两人的考卷来看,原来李迪
韵,贾边舍注疏不用而自立新意。好在王旦作主,李迪被提了上来,
了状元,贾边落第。那时科举很多规矩未立,如果是现在,李迪这个状元只怕连
士都考不上。
读书跟从事举业是不同的,科举有专门的读书方法,就连文章也有不一样的作法。甚至不同的科有不同的要求,各有侧重。大致来说,士科考的是对经典和时政的理解,文章的
平,而诸科则考举
的记忆力,所以
士重于诸科。不定期举行的制科又是另一
,考博览群书,以及超凡脱俗的记忆力。制科
第的人中,往往有过目不忘者,如此时两次中制科的张方平,便就号称书不读第二遍。
杜中宵小心揣着韵书,走在路上,心中无限慨。前世的时候,总觉得古代的
士都是多么了不起的人才,无一不是人中龙凤。这一世自己走上这条路了,才知
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考上
士的没有笨
,但真正的天才也了了无几,大多其实都是普通人。
李兑吩咐边人去取了新的韵书来,
予杜中宵,再三叮嘱小心保
,抄好之后要还回来。李家族里一样有读书人,离不了这些重要书籍的。
杜中宵小心把书收好,李兑才:“贤侄,科举虽然面向天
读书人,其实真正
其门槛的,了了无几。发解的举
除开封府和国
监,能
到五六人中取一人,其他地方多是数十人中才有一人得中。便如我们京西路,往届都是三十余人中才有一人中
士,而且多在河南府。我们许州,每届科举或中或不中,多年无两人以上登第了。我见你资质颇佳,候几日你阿爹回来,再一起到我庄
上去,别有话说。”
李兑是正榜士,而且是不以文学见
的四平八稳的
士,他的见识正与杜中宵相同。以前看了那篇赋只是觉得此
有些文采,等到见他老实去学科举时文,肯
苦功夫,印象就不一样了。这才是真正
杜中宵大喜过望,急忙谢。韵书屡屡更换最是坑人,诗和赋科举时韵律定得很死,用的韵书不对便是杂犯,首先被剔除掉。这个年代虽然雕版印刷已经成熟,但成本在那里,朝廷只能保证新的韵书颁行到各州军去,小地方的读书人
本就见不到。欧
修参加科举,连续两次因为
韵落第,跟这
现状不无关系。天
此时州里设学校的都只有寥寥几
,县里更加不用想,这些至关重要的参考书都见不到。
时移世易
一年两年,次开科中个
士也非登天之难,吾乡有人!”
从韵书到《玉书》这字典,
大力气记死了,比多读上一些好文章有用得多了。先保证一
错误不犯,再保证合乎格式,中间有
思想的火
,一两好句,就是上好的科举文章。
这话说,听在杜中宵的耳中,只觉诚惶诚恐。他苦于手边书籍不多,见过的文章太少,又多是历年
品,一向觉得自己写的都是初学者之作。不说一无是
,拙劣二字总是恰如其分。没有想到,李兑竟然给了这么
的评价,连中
士都不难了。
李兑说得不错,京西路举人中士的几率在全国属于中等偏上,大致三十人中一人。不要觉得这个机率很低,其实已经非常
了,因为举人中很大一
分都是跟杜循一样凑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