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63节(4/4)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杜中宵前世,历史课本上是把井田制与隶制绑定的,提倡井田制复古的人,都被视为开历史的倒车,要批判的。其实这个年代提井田制,与隶制无关,宋朝的普遍趋势是废除隶制度,经济关系全由雇佣制代替。这个年代提的井田制,其实就是杜中宵在营田务推行的制度,有公田,有私田,立村社理。这个制度与杜中宵前世的农村制度很像,这本就是在中国源远的制度。宋朝比较特殊,是结成村社的关系,由唐朝均田制土地国有,向着以宗族方向转化。

    此时考士,《秋》是五经之一,属于文化心的容。《秋》不是简单的史书,因为是由孔笔削而成,更重要的作用是显示价值观。杜中宵最初对这一现象很不理解,慢慢这个社会,与前世的教育对比来看,才明白其中的义。前世的历史课,包括大量的历史著作,其实也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即对中国的历史,依据从西方传来的理论,参照西方的社会发展,行大规模的笔削。前世所说的新文化运动,其实就是对中国传统和文化,及其历史,用西方人的观开始笔削的运动。其所遵循的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切的制度和文化,都是造成后世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如果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中国远远领先于全世界,那么这领先会造成对变革的阻碍;二是历史必须是单线前的,后一个朝代必须比前一个朝代先,最后一个朝代必须是古代史的巅峰。并由此,把中国历史,连成一条原始社会、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直线,并在这条直线上加一个箭

    认识到了这一,杜中宵便就明白,不能用前世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来认识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并不存一个暂时领先中国的西方,真实的历史没有被笔削,照课本只会死路一条。

    不是均田制的农村国有和集经济形式的瓦解,还是宗族公社制度的期存在,都不能因为原始社会也有公社制度,而把这存在认为是造成中国后来落后西方的万恶之源。什么时候落后的,就要从那个时候找原因,不能把什么都推给祖宗。

    土地制度,终究是要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反过来。即使在杜中宵前世,分田的土改,很快就过渡到了公社,又很快变成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又很快变成了一家一的单。几十年间,土地制度的变化让人。就连一家一的单,也很快就持不去,重新寻找土地集中的制度。

    这个年代想着依靠一土地制度,就能实现农村的治久安,不过是一妄想。杜中宵真正要带给这个时代的,是发展工商业,让农民不断向工业转移,提农业生产率,使农民越过越好。同时发展工商业可以使农业的积累有投资的方向,不至于炒土地价值,和利贷横行。

    什么样的土地制度不重要,只要不阻碍工商业的发展,就足够了。至于参照欧洲历史,机械的搞圈地运动,制造大农场主,人为加重底层人民的苦难,并称之为不得不为之恶,是不可取的。有后世的科学知识,知社会前的大方向,还要祸害这个时代的人民,这杜中宵来。

    接受了《秋》史观的是儒生,接受前世笔削过的某一中国历史史观的自然也代表政治立场。杜中宵到了这个世界,没必要去接受前世的西方人的政治立场。正史为什么是纪传?因为要对历史人盖棺定论。纪传的史书不必要多详细,了解一个朝代的社会和生活,自然有其他史料补充。

    回到营田务衙门,柴信带人把带回的谷,一穗一穗地搓米来。这是新谷,而且是知县亲自割回来的,首先要祭神。一切皆有程仪,倒也不用杜中宵心。

    一边的常威几人冷看着,完全是局外人。他们本就不清楚杜中宵为什么要亲自割谷,一个堂堂知县,怎么去那些等人的事

    搓米来,让人煮得熟了,杜中宵让柴信把保正喊了回来。

    几样新鲜蔬菜,伴着煮熟的新米,便是今天的午饭。收拾停当,杜中宵对常威:“主,这是今年的新米,过来一起尝一尝。”

    常威撇嘴:“无酒无,如何吃得?我们都是俗人,不吃斋的!”

Loading...

内容未加载完成,请尝试【刷新网页】or【设置-关闭小说模式】or【设置-关闭广告屏蔽】~

推荐使用【UC浏览器】or【火狐浏览器】or【百度极速版】打开并收藏网址!

收藏网址:https://www.shibashuwu.net